“拣”出来的甜蜜生活

——长沙县北山镇夫妻保洁员的故事

致富经秸秆变废为宝_秸秆变废为宝的发展战略_秸秆变废为宝行业前景

四海和妻子陈令芝。 常柯 摄

【小康指数】

莫四海,长沙市长沙县北山镇新云村村民,2011年加入新云村保洁员队伍。2018年8月,妻子陈令芝通过培训也成为其中一员,开启保洁员“夫妻档”模式。夫妻俩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开动脑筋对垃圾精细分类,通过勤劳的双手,实现收入逐年攀升,去年收入达到12万元,今年有望突破这个数字。

【圆梦故事】

一辆三轮车、一台电动车、几只大桶,带着这样的简易“装备”,9月24日一大早,莫四海就开始进村入户收集垃圾。他的妻子陈令芝,正在村里垃圾分拣中心进行垃圾分类。

上午10时许,莫四海将新收集的垃圾送回分拣站,夫妻两人配合默契,迅速分拣。莫四海告诉记者,这样的默契,已经有3年多了,他们“拣”出了如今的甜蜜生活。

走村入户,在一线宣讲垃圾分类

每周,莫四海会上门两次,用三轮车把垃圾运到分拣中心。“每个村有固定的分拣中心,每个村民家里有两个垃圾桶,蓝色是可回收垃圾,灰色是其他垃圾,同时规定菜叶子、树叶子、灰屑不入桶,做肥料处理。”莫四海对垃圾分类了如指掌。

早在2017年,北山镇开始在两个社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并对全镇保洁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当时很多村民还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大家对分类工作还不理解,所有垃圾倒在一起,清理难度大。”莫四海受了不少气。

后来,莫四海夫妻在走村入户收集垃圾的同时,把培训所学的垃圾分类知识送上门:

“未经清理的牛奶盒是其他垃圾,清洁后属于可回收物。”

“垃圾分类往小了说是为村上环境好,往大了说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

如遇上村民垃圾混装,当着大家的面,夫妻俩一样一样拿出来重新分拣,并强调垃圾分类的必要性。耳濡目染,村民很快养成了“随手分”的习惯。

“经莫四海夫妇几年努力,我们村变化还是很大的,现在村民每天丢垃圾时会注意分类,家家户户门口整洁了、道路更干净了。”新云村村民小彭对记者说。

变废为宝,靠垃圾分类带来收益

莫四海夫妻最初每人每月只有1600元的基本工资,因垃圾分类做得好,如今夫妻年收入达到了12万元左右。

收垃圾一年赚了12万,如何实现?

面对记者的疑惑,莫四海耐心解答:“这是我们在处理垃圾时琢磨出来的,把垃圾精细分类,能赚得更多。”

莫四海拿起酒瓶盒子介绍,“直接给废品站没人要,但把外面的纸皮拆下来,可以卖1.2元/公斤,里面的塑料壳可以卖到2.4元/公斤。”

记者翻开陈令芝的账本。2018年8月6日,从第一次将分好类的可回收物卖了592元,到今年9月18日,一共卖了103584元。

废品站不收购的,夫妻俩也分类送到镇上的压缩站,再由镇上按年结算,今年已收入21958元。

莫四海说,因为做得精细,在村上垃圾分类工作中排名靠前,村上每个月奖励500元。再加上村里红白喜事后去收拾整理,每场还有两三百元的清理费。

算算总账,年收入大概在12万元左右。莫四海很知足:“垃圾分类,村里环境变好了,我们俩也增收了!”

工作有意义,日子有奔头!在夫妻俩的努力下,他们所负责的区域,多次获评“北山镇村级示范点”,成为全镇保洁队伍学习的榜样。2018年至2021年,夫妻俩连续3年被评为村、镇先进工作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