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德9月30日消息(记者罗晓英) 日前,记者走进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左湾村,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路面,不远处碧绿的茶山与金黄色的稻田交相辉映,乡村风景美不胜收。
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左湾村(央广网发 李钦祥 摄)
左湾村下辖1个自然村,总户数435户,总人口1747人。2014年,左湾村被确定为县级贫困村,2017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全部脱贫。
作为沿海的山区村,左湾村主要以种植茶叶、水稻、果蔬为主。“目前左湾村种植茶叶面积2800多亩、果蔬种植800多亩、水稻种植300多亩,是溪南镇山区村粮食种植规模最大的,也是我们的产品集散地。”左湾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邓银清向记者介绍道。
左湾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邓银清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近年来,左湾村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农业,逐步摸索出左湾村乡村振兴的“致富经”。自2019年起,左湾村村委将闲置的荒山资源开垦,全部用于种植茶叶,每年的茶产值达500万元,为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我种了五六万株白茶茶苗,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培育,到今年十月份就可以卖了。”在自家茶苗培育地,今年78岁的刘大爷正认真地给茶苗除草、浇水。刘大爷说,“每株茶苗能卖0.5元至0.6元,一年能有2.5万元至3万元的收入”。记者了解到,左湾村村民种植茶叶每亩每年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益,是目前左湾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村民种植茶叶的积极性较高。
刘大爷向记者分享种植茶苗的经验(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虽然村民的收入有了基本保障,但左湾村茶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茶叶销路仍受制约。
“目前我们村的茶叶主要靠卖茶青为主,大部分还是通过外地的茶青采购商进村收购茶青,在价格方面我们就比较被动。”如何让村里的茶叶“走出去”,增加茶叶附加值、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一直是邓银清琢磨的事。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左湾村也开始尝试通过电商为农产品寻找销路。“我们对接了霞浦县的电商物流园,希望通过他们把村里滞销的农副产品往外销。”邓银清介绍道。同时,左湾村已有20多位青年选择返乡创业,从事养殖业和农业种植。
作为沿海的山区村,左湾村主要以种植茶叶、水稻、果蔬为主(央广网发 郭勇鹏 摄)
对于左湾村下一步的发展,邓银清也有了新规划,“我们计划在村里面以分三期建设的形式,建一座村委共有的茶叶加工基地,配套仓储设备,做好茶叶深加工,打破茶叶销售的局限性,打通茶叶销路。”据悉,目前,一期工程已在筹划。
作为溪南镇种粮大户最多的村,左湾村水稻种植也有着不小的规模。据介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左湾村水稻每年只种植一季,年产值可达40万元。
“水稻、玉米、土豆我都有种,要保证收入,就得勤快。”今年61岁的邓树法是左湾村的种粮大户,他正在农田里种植晚期玉米。邓树法告诉记者,自己种植水稻已有十来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成为日常。如今有了机械化助力播种,为他节省了不少人工成本,气候好的时候每年能有六万元甚至更多的收入。
左湾村种粮大户邓树法正在种植晚期玉米(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眼看着今年的稻子马上就要迎来丰收,本该欣喜的邓树法却深深叹了口气。原来,左湾村的水稻目前只停留在粗加工,不宜久放,且今年水稻收购价格较低,邓树法去年收成的水稻还有6000斤在家里存放着。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在左湾村是较为普遍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左湾村通过合作社以专人专职的方式帮助村民解决农副产品销路问题。同时,左湾村将打破以往征地的形式,以集资的形式配套农副产品的恒温储存装置,让村民参与其中,享受分红。
连任两届左湾村党支部书记的邓银清把近年来左湾村发展的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乡村振兴给左湾村带来的变化,不管是村庄的环境卫生,还是产业的发展,都是有目共睹的。下一步我们将做好文化振兴,将左湾村的历史文化与党建相结合,把左湾村建设得更美好。”
左湾村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左湾村建村已有六七百年时间,村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霞浦县第一个戏班“儒家班”、见证左湾村发展的澡湾人民会场,还有村口那口至今村民仍在取水的四方井……
左湾村村民观看木偶戏(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儒家班”作为霞浦县的第一个戏班,对左湾村意义非凡。在澡湾人民会场内,一场精彩的木偶戏正在上演,台下观众手持蒲扇看得正尽兴。“儒家班成立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为群众提供了交流场所,也凝聚了村里的人气。”左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溪南镇信用社主任骆马龙表示。
左湾村村民聚精会神地观看木偶戏(央广网发 郭勇鹏 摄)
“以前白天干活,晚上回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现在大家都能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偶尔还能看看戏,丰富一下生活。”邓树法笑着说。
下一步,左湾村计划将“儒家班”打造成左湾村特色文化产业,并发挥毗邻畲族村落半月里村的优势,发展旅游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左湾,走进左湾,爱上左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