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的实质效果是优胜劣汰、破旧立新。乌鲁木齐工务段党委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紧密融合,调动党员骨干,针对安全生产中的难点,着力开展技术攻关,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持续演进。通过不断解决现实具体问题,引导启发,逐步形成追求效率,追求卓越,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思维和习惯,进而实现段高质量发展。
紧张充实的5天培训结束了,这次培训学习我收获颇丰,对照自查在日常工作上,有以下感想:
第一方面
面对新形势新技术、新的标准,我们一开始不愿接受,推行有懈怠,当强推一段时间我们认识到新技术、新标准带来的设备变化后,我们才能变的积极主动去改变。
比如,轨距精改,一开始我们车间从管理人员到工班长,都抱着一种不愿干或觉得干不下去的态度,当我们设备在精改后有很大提升后才慢慢的认可,回想起来是我们在传承上出了问题。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我通过这次学习,思考发现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过度自信。我们能走到车间管理岗位,都自认为是干活很厉害,对设备很了解,我们长期在一线岗位对现场况很撑握。实际上这是一种经验形式的自我认知,就我自己来说,其实我对设备、现场作业方法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师傅们的言传身教,通过现场观察得来的,没有真正的通过课本书籍学习—现场实践—再学习—总结这一过程,对设备认知体系不健全,自认为能处理现场的所有病害,最后造成一种结果,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很可悲的过度自信。
二是经验主义严重。把自己在工作上的一些工作方法、方式当成了一种资本或作业的标准,把通过学习别人在工作时的成功案例当作一种标准。比如大机捣固,我发现精测精捣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好多前辈认为前期测量耗时耗力,没人配合,我们人工看道指挥大机也不会差,因为我们以前就是这么干的。再比如我们有时候在整治坍砟、空吊接头时,用过的方法有最早的人为垫入枕木头等,没有想过从轨面进行打磨整修,反映出我们对标准的认知体系出了问题,把经验当成了标准,但现在新标准、新理念出来,与我们经验相左时,比如精捣的"五不捣"、整治弹砟接头前必须进行轨面打磨修理等,我们不愿接受,造成新标准、新理念推行之初都有阻力。
三是怎样做好以标准为中心。首先我们要有一种意识,既然新标准、新技术的推行已经到了我们设备车间,那么肯定是经过了验证是成功的、适合当下的方法,我们只要认真执行就可以了。其次把我们以往的经验做法进行梳理与其相左的尽快抛弃,这些与标准相左经验已经不适合当下了。最后我们要作好对比总结出新标准为什么好,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家认可接受。比如接头矢度打磨,到现在我们还有很多人觉得不重要、太费功夫,如果我们把两处空吊接头,一处打磨修理后捣固,与一处只捣固进行周期观察对比把数据和用人情况做出总结讲给大家,我觉得我们对新理念会接受更快一些。
第二方面:面对安全新形式,
我们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思考
一是惯用的思维方式是怎样能够逃避被发现偷着干的想法根深蒂固,反映在站内干活总想避干摄像头或协调转走摄像头,反映在怎样能够不用记录仪或不录真正作业现场另开小灶去别的地方干活,一组演着录一组偷着干,把安全监控技防设备当成一种作业上的约束,而没有当作安全的保障。
二是发生了安全信息想办法找人协调打感情牌,把能协调下来当成一种能力,很少从源头考虑问题产生的原因、怎样去控制、怎样让职工认可标准。协调不下来有自认倒霉的想法,没有真正从问题根源去分析和思考杜决类似问题发生的控制措施。不从通过学标、严格卡控上想办法杜决安全信息的发生,而是出了安全信息后才学习标准,出什么问题学什么标准的想法常期存在。
三是有时为完成量化任务,还存在向车间职工轮流发书的情况。不去真正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质量不高等情况时有存在,比如职工点名迟到A书没完成发A书、B书没完成发B书,对同样一件事发书级别不同。比如职场环境不好也发书,没有思考把安全信息导向管理、导向作业现场、导向真正的隐患处所。四是怎样把安全导向现场、导向管理、导向隐患。首先车间管理人员、工班长要有一个认知,不论人多人少、活多活少,标准没有作出修改前我们就要认真执行,管理人员的安全认知和管理认知是导至现场隐患的关键。只有管理人员从思想上认可安全管理的各项标准,才能在工作上把安全卡控导向职工的作业行为,导向设备病害处理方式等。
第三方面,在车间党支部工作方面
的一些思考和思路
一是改变完成支部即定动作就好的思想,改变认为参与安全生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思想。
二是党支部书记要认真做好党支部基础和思想工作,才能让车间人员认可。
三是对比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发现他们不光是想要做好主责主业,他们更是对主责主业进行研究,行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所以,只有对自己主责主业研究清楚,才能干的明白、才能干的专精,才有可能形成自己对待工作思维体系。要不然我们在工作上永远抓不住关键、找不到重点,就理不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