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河南)
45.河南省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宏珠发展休闲旅游致富乡里
周宏珠,男,汉族,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68年7月出生于固始县武庙集镇。1984年外出务工、创业,先后在江苏、上海等地进行市政工程项目,2002年成立上海宏壮实业有限公司,2004年成立上海宏顺实业有限公司。凭着自己的实干精神和聪明才智,公司业务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被固始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回乡创业。
2007年5月他注册成立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现任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法人代表。
公司成立以来,他利用地理优势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每年春季,更是带动一阵观光热潮;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了当地群众走上致富道路,每户年均增收8500元以上,实现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多重积极效应。
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也为农户增收脱贫做出了一定成绩,周宏珠本人及他的公司也赢得了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华阳湖生态旅游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文明诚信企业”、“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诚信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华阳湖风景区目前是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华阳湖宾馆也被评定为三星级宾馆。周宏珠本人自外出创业到回乡投资,也受到社会一致的好评和称赞,先后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豫籍优秀外出务工创业人员”、“河南省贫困地区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返乡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从一名偏远山区走出去的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从一个普通总经理,到优秀创业人员、返乡带头人模范,这些年来,周宏珠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热爱祖国,建功家乡的目标,用自己的智慧、胆识和汗水,铸就生态兴农、产业强农的时代趋势。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
生于七十年代的周宏珠,和大多数人一样,家庭条件差,物质生活匮乏。但是他从小就很有斗志,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他于1984年选择外出务工,最初在信阳地区拉板车,工作很辛苦、工资还不高,常常为了多干活而忘记吃饭,常常为了生计而卖过血,就这样他坚持了五年;1989年他辗转到江苏盛泽、上海做市政工程项目,并于2002年、2004年先后成立了两家实业公司。五年的苦苦坚持和不懈努力终于迎来曙光,很多人问过他这么辛苦怎么还能坚持下来,他这样回答说“不努力,就没有出路;我本身就是农民,我受的了委屈、吃的了苦,况且,我坚持下来了,我也实现了我的理想和目标,下一步,我还会让更多的人像我一样走上致富的道路”。
周宏珠于2005年返回到家乡,他审时度势,结合当地原生态环境,将发展目标定位在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上。通过几年的发展,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长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企业,成为周边游客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华阳湖水上乐园,华阳湖儿童游乐场更是孩子们欢乐的天地。“华阳湖”已成为固始旅游业一张亮丽的名片。
创新模式,致富一方
周宏珠不仅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十分专心,同时还密切关注国家有关惠农政策;并于2005年成立了固始县华阳林业专业合作社。这一举措让许多因外出打工、缺少劳力、土地撂荒的农民找到了出路,合作社承包农户土地,同时还免费教授农业知识,让一部分不从事劳作的农民获得租金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皮冲村村民李富民自家有11亩茶园,由于管理落后,加工粗糙,又不善推销,茶叶卖不出去,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气之下,他就将茶园荒芜了两年。自加入合作社后,每年多了十多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目前合作社可覆盖农户数1994户,实现年增收8500元以上。
热心公益,慈善帮扶
周宏珠常常对身边人说:“人要知道感恩,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走的长远、走的顺当。”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自2005年回乡创业至今,即使是在公司发展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不忘向当地政府捐献大米、食用油及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至今累计捐款已达50多万元。华阳湖公司位于固始县武庙集镇,属南部山区,2015年6月27日晚,固始县南部山区普降大到暴雨,山洪无情的吞噬着老百姓的庄稼、房屋,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损害。他于凌晨3点及时召开公司会议,成立抗洪抢险小组并亲自带头进行救援。6月28日上午9时许,正当紧锣密鼓的组织抢险救灾时,周宏珠的手机响了,武庙集镇徐小店子村10余户村民被洪水围困,无法脱离危险,需要救援!周宏珠立马带人赶到现场进行抢救,至下午14点共救出当地被困群众20余名。29日上午11时周宏珠接到电话,华阳湖库区溢洪道拦鱼的两道网全部被洪水冲毁,水库里的近10万斤鱼正在流失,急需要采取措施,重新下网阻拦,恰在这时,周洪珠又接到了政府部门的求助电话,邻乡祖师灾情严重,需要快艇进行增援;一边是景区的财产正在流失,一边是需要救援的人民群众,周宏珠毅然选择了后者,他将仅剩的5艇快艇调到祖师乡参加抢险救援。他的决定当场就有人提出反对,景区受损这么严重,现在渔网又被冲毁了,如果还要把人员和快艇调走,湖里的鱼肯定要跑光了!他说:“水库里的鱼就是跑完了,也没有人命重要啊!”一句话虽然朴实,但是却反应出了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不顾个人得失,心系群众的高风亮节。7月5日祖师乡余镇长和武装部长一行将一面鲜红的锦旗送到了华阳湖风景区,上面绣着“抗洪危难时刻伸出援手·彰显优秀企业社会责任”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交到了周宏珠的手上,他接过锦旗时说了一句朴实的话“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不是谦虚的表达,这是真情的流露!周宏珠所做的每一件好事,都被群众铭记,他为政府排忧解难,向社会奉献爱心的义举受到省、市、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致富思源、为民造福的良好形象。
46.毛尖茶网CEO陈鹏-助茶农的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毛尖茶网创始人陈鹏于2013年由浉河区财政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身份辞职创业,结合自身计算机技术自主研发了“毛尖茶网”移动电商平台,结合设立在乡镇的服务站点免费为茶农提供电商服务。弥补了PC互联网时代农村与城市因计算机普及率不同而形成的信息断层,让本不具备互联网操作能力的茶农顺利接入互联网。截至2016年9月26日“毛尖茶网”已经成功加盟农户10532户,其中开设电商2243户,在各乡镇/村举办大大小小电商培训班232场,覆盖信阳茶产区15万人口。目前毛尖茶网平台系统已经历三次升级(1.0移动电商、2.0撮合交易、3.0乡村旅游),设立在乡镇的服务站已经具备:“电商开办、包装物流、知识培训、银行存取款、保险代办、视频直播”等功能。把毛尖茶网宣传语“不懂网络没关系,打打电话做生意”真正落到了实处。“毛尖茶网”坚持以市场的力量来影响茶农致富,积极传导市场需求直达农户,让每一户农民都拥有同等的市场机会,通过互联网“信息对称”的特点,让用户和市场慢慢的改变农户的行为习惯。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信阳模式”
47.河南省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杰-种粮也能致富
李杰同志,就职于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任职理事长。该同志2010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是河南省民建五支部的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比较上进,在实践中、行动中、工作中比较积极;该同志作为一名省民建会员、作为三农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较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服务三农产业,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该同志从2011年开始进入农业产业,将全部的激情投入到三农的建设当中。该同志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该同志具有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2、积极投身三农工作,社会责任感较强
该同志曾经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为五六家大型食品企业服务过12年,在多种杂志和中国营销传播网发表过数十篇文章,积累了大量的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经验。该同志是2011年进入农业行业,完全采用工业化的理念来运作农业。为中原大田作物的高产探索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1)不断学习,示范带头
这几年里,该同志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修
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新技术和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该同志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今年作为河南省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的代表,连续三次被邀请参加了农业部组织在辽宁铁岭、四川成都和河南郑州的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带头人、辅导员培训班,并针对新田地合作社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做了全面的讲解,对于全国的大田粮食作物的高产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11月6号被《销售与市场》、《农资与市场》杂志社邀请参加了中国西安2016年农业创新经营发展论坛,作为论坛的特邀嘉宾全面阐述中国农业产业链运作趋势,在农业产业领域反应较好。该同志今年年初被邀请参与了农业部农经司领导在郑州主持的《合作社法》的修改和探讨,进一步明确了合作社法的法律法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有了足够的法律依据。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突破
该同志从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在全国第一个打造了“农业生产要素车间”的管理平台,将工业化标准生产模式引进到农业领域,有效的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该同志在荥阳市开展“统一采购品种、统一测土配肥、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培训管理、统一农业机械、统一组织销售”,通过六统一的运作模式来集中运作,将100个村级“农业生产要素车间”作为管理和操作的平台。一方面为农户节省了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减少了化肥、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一方面提升了农民社员的文化素质,一方面在农村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同时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到现在,共带动农户社员12000余户,带动荥阳市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种植面积达50000亩以上,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促进了荥阳农业经济的发展。优质小麦的生产逐步辐射到周边的太康县、汝州市、武陟县、濮阳县等地,为大田传统小麦向优质小麦的结构转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3)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的途径
该同志从2014年开始,在荥阳市高村乡、王村镇、广武镇等几个县镇,组建了“强劲小麦”千亩高产公关示范方、万亩示范方,组建了“优质玉米”千亩高产示范方,得到了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经济合作处、农技推广站、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种植业处、经济合作处、农技推广站各级单位的好评,全面提升了大田作物的单产,摸索了一套适合大田推广的小麦、玉米的高产种植模式。2015年8月6号,农业部组织全国32个省市的种粮大户到新田地参观、观摩和指导,示范效用明显,反应较好。农业部的领导、河南省三夏工作小组连续三年在夏收时到新田地观摩、指导。在该同志的带领下,通过普麦向优质小麦的结构转型,实现了粮食产品的结构性改良,极大的提高了粮食的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
4)该同志先后被评为“全国合作社示范带头人”、“全国合作社优秀辅导员”、“河南省民建优秀会员”、“河南省2015年度十大三农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同时,在该同志的带领下,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荥阳市十佳农民合作社”、“郑州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郑州市农民合作社十佳社”、“河南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河南省优秀涉农企业”、“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1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农合之星”50强。
4、参政议政:
该同志2015年作为唯一的农民合作社法人代表,3次参加了郑州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各局委群众路线基本方针的汇报会;同年,被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邀请参加了关于农委各系统三严三实的工作汇报会,并现场做了汇报。该同志提出将农口的国有资产移交给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管理,并充分发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功能的建议,被河南省农业厅、郑州市农委采用,有效的盘活了部分国有资产,对郑州市的农业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建设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了国家级示范社、优秀涉农企业的带头作用,有效的提高了为三农服务的成果。今年9月18号在河南省民建龚立群主委的组织和带领下,河南省民建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讨论的三农课题在荥阳市高村乡兴盛庄园召开,在李麦团主委的组织下,各位会员献言献策。该同志积极参与并发言,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粮食的战略问题,提议如何有效杜绝基本农田非粮化作为本次会议的主题,被民建农委的领导采用。第二天在该同志的建议下,省民建农委的同志们到荥阳市刘河镇庙子环翠峪景区,和庙子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起,针对最美丽乡村展开调研。该同志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2016年1月26号应邀参加了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的科教文体卫及基层群众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意见稿)、《政府工作报告》(意见稿)的座谈会,是全国唯一的农民代表。
5、积极参与思源工程、新农村建设、扶贫帮助等社会服务工作
该同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扶贫帮助的社会服务工作。
1)农业生产和发展
该同志通过合作社的“六统一”的大田农业运作模式,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成本,节省了农民的开支;通过农业机械的统一运作,降低了农作物植保、收割费用;优良品种的导入增加了粮食产量;统一回收粮食,和国内优秀的专用面粉企业的合作,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小麦、玉米的标准化生产有效的促进了大田作物的生产和发展方式。
2)农民生活宽裕
该同志从进入农业行业开始,就先后和益海嘉利、中粮河南分公司、五得利、一加一面粉、三一面粉、双鱼面粉、泰国正大等企业形成合作,定向收购优质小麦和玉米,平均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优质玉米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15元,仅2015年使合作社农户社员净增加粮食产量800多万斤,收入增加1200多万元,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合作社的社员生活更加的宽裕。
3)乡风建设
该同志2014年建设了荥阳市新田地合作社阅览室,每年组织一届“棒子王”大赛、元宵节灯谜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增加了合作社和社员的黏性,不断的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修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性工作。
4)扶贫帮助
该同志今年年初和河南省民建直工委的主委肖永城及民建的其他同志一起到洛阳市洛宁县河底镇的扶贫调研。针对当地的产业特色,对接郑州天地人面粉和当地一家小型面粉厂合作。计划以河底镇4万亩绿色小麦作为合作基地,通过天地人面粉嫁接小麦绿色基地。荥阳市新田地合作社做植保-新田地统一回收-天地人面粉厂-三一牌面粉的全产业链运作,以便解决农村的劳动力问题,同时通过优质小麦的生产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面粉的推广,为社会提供绿色面粉。
通过这种农业“产业扶贫”的方式来改变传统的农民作业方式和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把河底镇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对于扶贫,“不再是给鱼,而是给渔”,通过骨髓捐献的方式,让其自己具备造血的功能,将过去以“资金扶贫”的方式改变为“产业扶贫”的方式。
总的说来,这几年该同志立足本职,积极参加会务活动,积极参政议政,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该同志认真贯彻落实民建中央提出的各项任务,认真履行省民建和支部安排的各项工作。该同志作为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将他的才华,他的才智,贡献到他日常工作的岗位上。
48.河南省沈丘县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峰-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的开拓者
9月24日,河南沈丘县北杨集乡林寨村,秋季种植的1526亩黄豆开镰收割。“黄豆长势好,价格也高。夏季不足,秋季补,今年股民又是个丰收年。”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林峰说。
土地股份合作制,林寨村是河南省第一个试点村。2010年,林寨村406户村民以各自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股份入股沈丘县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播种、管理、收割,统一购料、销售,股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土地流转,咱有钱赚;当上股东,年底分红。”如今,在林寨村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
这两年,小麦、玉米供过于求,价格走低,在去库存的压力下,种植大户走进增收“寒冬”。林峰带领合作社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市场、搜集农产品信息,果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合作社整体种植市场畅销的黄豆。
看着合作社种植的黄豆丰收在望,林寨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股金、分红都有了保证。按林寨村的经营模式,这个制度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变土地承包权为股权,由合作社集中规模种植全村土地,在扣除必要的集体积累以后,按照社员土地股份进行分配。
“村里集中种植土地,合作社招聘村民管理,这样,群众既能收得土地流转费和红利,又能在合作社打工挣工资,在家村民能挣三份钱。”林峰说。
“老年人会种地没力气,中年人会种地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青年人不会也不愿意种地。”谈及当时土地集中的初衷,林峰说出了农村现状。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租出去,他们又舍不得,情感上接受不了。“土地股份合作,集中规模经营,村民变股东,利益有保障,情感上能接受。”林峰说,他反复向村民解释,土地集中后,作为股东,村民还是土地的主人,规模经营能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年底分红,村民能多挣钱。
“在老村室,大热的天,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讨论到深夜,最后举手表决,还在同意集中入股的协议上按上了手印。”回忆当时的情景,林峰记忆犹新。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林寨村村民和老人们开心的日子。“老少爷们,今年两季儿庄稼收成好,除了股民分红外,集体还结余点钱,老人们都能领‘红包’。”林峰扯开嗓门宣布。当天,全村60岁以上老人领到了300元到600元不等的“福利”,以及保暖内衣、羽绒服等慰问品。
农民不种地也能领“红包”,林寨村民很幸福。“儿子儿媳在上海打工,俺在家照顾两个孙子,庄稼活儿干不动了,7亩地一年拿6000多块,还能分红,地还是集体耕种好。”71岁的林廷刚老汉告诉记者。
集体收入用于公益事业。这几年,由于实施“土地股份合作”,除去村民分红外,合作社积累达80多万,除去合作社必要开支,全部用在村里公益事业和贫困救助。以前集体没有钱,现在因为成立了自家的合作社,有了一村民又是股民,他们都是受益者。
今年,也是林寨村喜事连连的一年。村文化大院建成投入使用,占地约10亩,设计的有演出舞台、文化小广场,有铺着水泥地的健身场,有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篮球场、溜冰场,可以满足村里群众的娱乐健身需求。
林峰以合作社为依托,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开创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新局面,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拥护。
因在全省率先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村党支部书记、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峰,获得“2014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201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我会继续带领乡亲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林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