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正月初四,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兴隆街乡简家溪村村支书何党生的3层小洋楼里,门口大红的灯笼和屋内贴着红喜字的嫁妆交相辉映,一拨又一拨前来道喜的人群,把老何家弄得喜庆洋洋。热闹非凡。第3楼是老何儿子的新房,去年年底贴上去的大红喜字还通红鲜亮,刚接完新媳妇的老何在新的一年里又添新喜——女儿正月初七正式出嫁。

“老何,你嫁丫头的水平,也要代表俺村里的高水平呀,不能让竹林村占了风光呢!”简家溪村的几个老人乐呵呵地说。

“比么的比,大伙都过上了好日子,心里欢就行!呵呵!”何党生爽朗地笑着,并满意地清点着给丫头准备的嫁装:50英寸的液晶彩电、两台空调、全自动洗衣机、电脑、热水器……城里卖的时髦家电,他都给女儿准备了。

“啧啧,好气派!只差给丫头嫁台车哒!”简家溪的乡亲们自豪的感叹。

“这有么的,俺村里也不差呢,丫头不想嫁出去,后生儿吃香得很呢!老何的丫头如果是嫁到俺村,那两边的风光就真有得比了。”附近竹林村的人坐不住了。

何党生是简家溪最早种植杉树的农户,他拥有300多亩杉树,自从他上山种杉以后,家里的喜事一桩接一桩。他自然也成了简家溪村人亮出的“擂主”。

1984年以后,湖南省林业厅提出“因地制宜,科学经营,提高单产,讲究效益,巩固现有,稳步发展”的原则,要求新造林年生长量亩平1立方米以上,基地范围缩减,资金投人无偿改有偿,每亩补助提高到25元。那时,何党生开始给村里出劳动力种植杉树。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银行贷款提供资金在中国16个省(区)实施营造速生丰产林,桃源县也在其列。1996年,在县林业局的鼓励下,老何决定动员村民一起开发荒山造林,但村民怕政策一变白费财力。老何就自己带头造了70亩,几年下来,他共造了320多亩林。看着老何的杉树先成块成片,村民的算盘跟着此起彼伏地响了,15年的杉树平均1根卖60元,1亩将近200根,老何70亩杉林刨去税费不是净赚五六十万吗?320多亩6万株树,那是好大一堆钱?自从盘古开天地,大山深处的人莫讲没见过,这么大的钱数念都没有人念过。

看着老何的“绿色银行”年年利滚利,简家溪人坐不住了,找到老何要树苗。从2003年起,大造杉林成了全村人最热衷的大事。简家溪的荒山纷纷披绿了!

“不是吹牛,俺家就是靠杉树发的家。”何党生自豪地说。

1980年,他结婚时,被柴火熏得漆黑的板壁上贴上旧报纸和大红喜字,就是他的新房;1982年,他的新房又成了二弟的结婚用房。

1984年,他开始帮村里种植杉树,第二年从县城里买了一台17英寸的韶峰牌黑白电视机,成为全村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

1997年,家里的黑白电视机变成了25英寸的长虹牌彩色电视机,又在全村赶了个早趟儿。

2000年,家里添置了一辆崭新的南方牌摩托车。

2002年,花费近2万元买了一辆八成新的五菱牌面包车。

“这几年变化大呀,木房子变成了高楼房,两个轮子的变成了四个轮子。电视机是越换越大。”何党生爽朗地笑着。

眼看着一座座荒山变成一个个“绿色银行”,村里人喜悦之余又有了新的担忧,心急的村民还不等杉树完全成林就开始砍了卖。

2009年3月6日,常德市正式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继解放初期的土地革命、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明确要求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去年11月份,简家溪村民拿到林权证后,心里真正有了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山定了权,树定了根,人定了心!”拿着林权证,何党生激动不已。去年年底,他又弄了10亩荒山,树坑已经挖好,只等春节过后就可栽种杉树。

一脸喜气的何党生带着我们去看他的“绿色银行”,发动去年年底买的崭新的松花江牌面包车。“呜——”面包车在绿林间奔跑。车在半山腰停了下来。何党生下车,叉着壮实的腰杆,踏了踏脚下的山路,说:“去年砍了些树,花2万多请人挖山,开了这条路,进货的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山上了!不过,后面的功夫还更大,你看那边,还有那边,车子都还不能上去,有的树都已经长了十多年了,最粗的有这么大!”边说边兴奋地划个大圈比划。随后,他又伸出手指点了点,这座山是他哪年植的绿,那座是哪年栽的树。顺着老何的手指望去,青山连绵,满山都披着绿装,10多座山,好大的一个“绿色银行”!

老何没有谦虚:“嘿嘿,就是按现在最差的行情,一年山上也跟我生24万的息钱。”

如今,跟着何党生这只领头雁,村里不少人也跟着依靠杉树发家致富。兴隆街乡的乡长覃斌保守地算了一笔账,目前简家溪村人造杉林有7000亩,全村1100人,人平6亩多,每年人均依靠杉树这一项就增收3500多元,身价百万元的大户有好几个。

“你看你看,简家溪村怎么样。进行林改后,大伙的积极性更高,人工造杉的力度会更大。十年后,像老何这样的树大款会有一大批

呢!”

“俺竹林村也有得说,村民村一般来说还是不缺钱用。缺钱的话,就到山上砍几根竹子,随便一卖就是几十块!”竹林村支书张兴国也较上了劲。

今年47岁的张兴国拥有竹林30亩,2008年又承包了别人的竹林30多亩。上个世纪末以来,桃源县提出“一根楠竹奔小康”的目标,对楠竹进行修山垦复,以提高发笋率,增大新竹胸径,改善楠竹质量。通过楠竹低改,楠竹每根比老竹高2米多,一亩竹由原来的发笋30多根到现在的170多根。全县楠竹每年以1.5万亩的速度增加,立竹蓄积量每年以300万根的速度增长,“绿色银行”的财源滚滚增加,每年仅卖原竹的产值就达4000万元以上。如今,全县共有楠竹面积55万亩,楠竹蓄积量8600万根,有长期楠竹加工户600多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2家,全县竹业年值超过2亿元,竹区农户每年仅楠竹一项就人平增收3000多元。兴隆街乡是桃源县楠竹产量最大的乡,竹林村是乡里楠竹产量最大的村。全村有村民540多人,竹山近9000亩,全村立竹蓄积量近140万根。

说起竹山的效益,张兴国保守地算了一笔账,像他们村,光砍竹子卖,每年村里至少要卖出90多车,每车1200多根,一家年收入都上万元。“兴隆街乡的竹子竹节高,肉心厚,已经打出品牌来了,销售时每吨比其他地方的竹子硬是要贵20元!”张兴国很自豪。“那里的竹子本身质量好,再加上便利的交通让竹林村的农户收入更高一些,其他竹区的农户每人靠楠竹每年可增收3000多元,竹林村则有3855元,140多户人家有近70户都靠做竹子生意修了新楼房。”兴隆街乡党委书记汪炎贵掰着指头算了算账。竹林村傍沅水而建,沅水航运上溯沅陵至贵州,下通洞庭湖连长江,是乡镇货物吞吐大动脉。村边便是沅江汽渡码头和货运码头,整天汽笛长鸣,人声鼎沸,一片繁忙,每天有近万根楠竹经此地销往外地。

眼看竹林村的竹子越来越多,张兴国不再只满足家门口的小市场,他开始四处扩展新天地。2003年,靠着一双不辞奔波的脚板子,一张不说乖话大话的嘴皮子,一截竹节高肉心厚的兴隆街竹子,他逐渐在江浙市场打开了路子,成为村里最早将“兴隆街竹子”作为品牌销到江浙一带的农户。“兴隆街竹子”又通过江浙市场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和欧美等国家。

在外闯了世界,张兴国的眼界也逐渐开阔。“我们把竹子买给别人,别人拿来加工,价格就是我们的好多倍!我们何不自己加工了再卖个好价钱呢?”张兴国开始试水竹业加工。从最初简单地将竹子削成篾片、竹胶板等半成品,再到竹凉席、竹农具、竹制工艺品等成品,张兴国尝到了竹业加工的甜头。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出现了3家楠竹加工厂,生产的竹地板、竹凉席等销往各地。

作为竹林村的致富带头人,村里公认的“擂主”,张兴国的收入究竟“可观”到什么程度呢?要给自己算笔账,张兴国则谦虚地打起了“太极”:“还可以吧,不是做竹子生意,我这房子也修不起来。”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身后的小楼房,一脸的满足。四间两层的楼房镶嵌着雪白的瓷砖,一楼地板铺着瓷砖,二楼则铺着木地板。楼内装修舒适洋气;楼房依山傍水,如坐落在一幅山水画里面。门前是如碧带绕山而行的沅江,江面水烟飘渺,凌津滩大坝就在眼前;屋后便是村民眼中的“财山”——竹山。

说起自家种竹的事情,张兴国显得有些低调,但是说起全村来,语气掩饰不住自豪与得意:“在我们这里,吃餐饭炖七八个荤菜钵子是常事,一家有两三台冰箱不稀奇,红白喜事上万元人情也不少见。”

听说简家溪和竹林村村民在算着杉树竹林打“擂台”,乡长覃斌心里也没有答案:“简家溪依靠好的政策发家致富的不少,竹林村背靠竹山不愁吃,两个村还真的有个比。不过要说哪个村最富,我都不一定摸准了那里的底细呢。不过比比也好,比的是林改后农民靠林致富的信心!比的是林改后新农村建设的步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