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强文/摄
在重庆市铜梁县石鱼镇盐田村,安陆海算得上是位“名人”。他是村里有名的“知识分子”、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林业产业使他年收入达120万元。
这位年仅26岁的“80后”为何放弃城市的安逸生活,选择回乡发展林产业?带着疑问笔者来到了盐田村,与安陆海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首次见到安陆海,他正和妻子忙着给野猪投喂饲料。隔着栅栏望去,树林下三五成群的野猪似乎没有了野性,乖乖地啃食着主人投下的玉米。“野猪也通人性,你把它侍弄好,它的‘野味’也就淡了。”安陆海笑着向笔者介绍。
投身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安陆海深有感触,他用“三级跳”来概括自己的创业经历。
一跳:弃高薪投身林业
2007年7月,安陆海大学毕业后,成为四川一家水电发电企业的一名技术员。虽然月薪也有5000元,但心怀大志的安陆海始终不满足于简单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决定趁年轻的时候外出闯荡一番,干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以什么样的项目作为创业的突破口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安陆海在中央电视台农业科技节目中看到一个林下养殖野猪致富的节目。联想到自己家乡的一大片天然残次林,安陆海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随后的几个月里,安陆海各地奔波考察市场,在经过认真细致的考察分析后,林下养殖野猪成为这个“80后”小伙的创业项目。
2008年春节后,安陆海毅然辞职回家,在巴岳山脉安家沟租下了200余亩残次山林地开始了他的林下养殖事业。安陆海把山林地全部用钢丝网围了起来,并建设了200余平方米的猪舍。2008年6月,从四川、贵州、湖北、吉林等地引进的首批10余头种猪进了圈。
“当初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就遭到了父母亲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觉得我是家里的独子,好不容易考学考出了穷山村,放着体面的高薪工作不干,转一个大圈子又回乡当农民,父母很不理解。”安陆海说得轻描淡写,但笔者知道,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就是他投身林产业的第一道关卡。大道理开导、小道理说服,安陆海的执著终于感动了家人,有了家人的支持,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安陆海更加有了动力。
二跳:扩效益组建合作社
安陆海的野猪是仿生态养殖,平时都是敞放于山林里,只有天气不好和夜间休息时才会关进猪舍。为更好掌握野猪饲养技术,安陆海在半山上安营扎寨,喂食、防疫、猪舍的清洁消毒,他都亲力亲为。这样的“苦”日子安陆海每天都在重复着,有了妻子的加入,这样的“苦”日子也渐渐甘甜起来。
妻子加入后,安陆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外出考察市场,推销产品。在推销中,他了解到野猪经过驯化后,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外观体型,还有着抗病力强、耐粗饲、合群性强的特性,饲养过程也避免了人工添加剂、催长剂等,是“绿色放心肉”,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安陆海借助村里的2000多亩残次林资源,联合其他有条件的村民加入到养殖野猪的行列,一起做大市场。2009年,在县供销、工商部门的支持下,铜梁县安家沟野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6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而今,安陆海常年的野猪存栏量已达到近300头,种猪达到40余头,猪舍扩大到800多平方米,完全实现了自繁自养。
三跳:创品牌注册商标
2011年,安陆海的野猪到了出栏的时节。他把目光瞄准了重庆市的大型餐馆酒楼,直接向他们供货。尽管每公斤鲜野猪肉的价格达到60元,但利润微薄;再加上鲜肉不易存放,批量育肥的野猪到了出栏时节不能出栏,就会浪费粮食造成亏损。
经过一番思考,安陆海与一家食品企业合作,将野猪肉加工成风味腊肉、腊排骨和香肠,并进行真空包装,装入礼盒制成礼品,以适应更大的市场。
2011年,安陆海的野猪相关深产品供不应求,销售年收入达到120多万元。为了进一步打响野猪深加工产品品牌,在工商部门支持下,安陆海以养殖场所在的安家沟为名,向国家申请了“安家沟牌”商标。
“有了商标,我的产品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标签。下一步,我还要与食品科研单位合作,开发至少30种野猪肉的腌腊系列产品。”带着对林下养殖业的发展眼光,安陆海将未来的发展目标定的更高、更远,再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安陆海也实现了自己事业上的“三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