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庄村第一书记张福财

家庄村第一书记张福财

央视网讯(记者 王甲铸)在陕西洛川,有一个叫吴家庄村的村子,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就开始尝试科学种田,使粮食亩产达到400斤以上,群众有粮心不慌,成为当时延安地委的典范;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村就种植烤烟,先后上交财政300余万元……如今,这个村子种植苹果,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高达1.9万元,并且开始发展苹果电商,创建属于吴家庄村自己的苹果品牌……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吴家庄村靠的是什么?

张福财,1947年12月生,中共党员,吴家庄村原支部书记,现任该村第一书记。先后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务工作者、科技致富带头人、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身上就藏着吴家庄村人脱贫致富的“秘密”。他当了五十年的带头人,吴家庄村也领先了五十年。

说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家庄村的贫困,已经99岁的村民王女依然记忆深刻:“群众吃的没粮,喝的没水,一家几口盖一床被子,一条裤子春夏秋冬穿几年。”

特别是1970年,一场毁灭性的冰雹打的村上庄稼颗粒无收,全村智能靠大队种的七亩洋芋和挖野菜度日。但也就在那一年村上开始尝试科学种田。在张福财的带领下,村上搞土地平整,提倡“以油促麦”、“以草肥田”“玉米坑田”科学种田,第二年庄稼就丰收了,一口人不但分到了四十多斤油,群众甚至担上担子交油,拉上车子交粮。

为了使村民尽快走出贫困,到1974年,张福财又找到河南许昌烤烟师傅取经,在村建起了烤烟炉,推广栽种烤烟,栽种面积1100多亩,当时全村每年烤烟总收入达六七十万元左右。

而吴家庄村真正拉开致富大幕,则是从种苹果树开始。

1986年,张福财从报纸上看到,陕西要发展四十万亩苹果树,看到这个消息,张福财兴奋的睡不着觉,经过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商量后,他下定决心,召开党支部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动员村民们种苹果。

但困难也随之而来。当时会还没开完,大多数村民就开始激烈反对:树能当饭吃?村民思想不通,班子成员和党员领头做给大家看。

于是,张福财与其它村干部白天干农活,晚上就去串门,挨家挨户搞动员。一次说不通,两次,两次说不通,就三次。个别村民意见大,他就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了五六次,甚至用放电影的方式吸引村民,在中场休息时候继续做工作。

群众思想基本统一后,又一个难题摆在了张福财面前:到底种多大的面积?种什么树?这么多树苗又要去哪里找?一连串的问题,让他睡觉都闭不上眼睛。张福财狠下心决定:“脱就脱个光屁股,穿就穿个绸裤子,1000亩起步!”

吴家庄村的苹果产业就这样在张福财的带领和坚持下落地。几十年之后的今天,全村苹果户均收入十万元以上占百分之六十,全县苹果亩产值最高的户在吴家庄村。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张福财并不满足,他说,虽然苹果种植面积大,但是没有品牌和特色,就不会有出路,他要让吴家庄村村民实现持续致富。

于是,在全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的春风里,近年来张福财又开始带领全村种植高钙苹果,创建吴家村自己的品牌,鼓励年轻人发展电商、微商,在网上卖苹果。而这个时候,原本因工作成绩突出,2015年经组织批准他已经由村支书改任村第一书记,享受副科级待遇,原本可以安享晚年。

如今,在张福财和村党支部的带领发展下,村里已经有5700亩有机高钙苹果,从投资到生产全部实现统防统治,并且拿到了国家专利。同时,村里的电商也将有机高钙苹果卖到了全国各地。

村民张王学家有6口人,18亩果园每年给他带来二三十万元的收入。靠种苹果的收入,过去几年,他不仅花钱买了两辆轿车,还一次性付款在县城买了房子,日子过得顺心惬意。 张王学说,平日里他和老伴只干干果园里的零碎活,套袋、摘苹果等农忙时节全部雇人干,农闲时每天下午在村里跳跳广场舞,锻炼锻炼。“儿子在油田每月有5000多元的工资收入,我还得时常接济他们一点,现在就是给我个干部也不换。”

村民陈飞龙,从部队复员回家后,多次外出打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攒不下几个钱。2015年,村里嘎拉苹果成熟后没有客商,陈飞龙就把自家的苹果信息发到了微信朋友圈,没想到当天苹果就被抢买了一大半,陈飞龙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随后,在村委的支持下,他成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合伙人”,2011年“双11”这天,他的交易额达到5万多元,在洛川全县首批19家村淘店里排名第一。

张福财说,一个富裕的村子,肯定是由一个优秀的党支部带出来的,而要让村民拥护,党支部就必须实干,必须千方百计让村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不然就是空谈。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福财以自己一心为民的情怀和艰苦创业精神,赢得了吴家庄村百姓的信赖。提起他,村民们都由衷感慨:“张福财把我们村弄得很热闹,有水平,想法超前,是真心为群众办事的好干部”。(本文感谢张云鹏提供素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