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县返乡下乡创业系列报道
芦涛:敢于实践 勇当致富带头人
苟兴国:返乡创业开农庄 依托旅游谋发展
董尘:为家乡产业发展助力添彩
▲
▲
芦涛:敢于实践 勇当致富带头人
四面环山、地处半山、交通不便……提到宝兴县穆坪镇新民村,这是不少人对此地的第一印象。可就是这样的“穷山沟”,返乡创业者芦涛,却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找到了一条产业发展之路,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
▲
芦涛展示野生山药产品
发展产业 勇当致富带头人
“我们村是不是也可以养牛啊?”2015年,外出多年的芦涛在与从事养牛朋友的一次交谈中,脑袋里出现了这样的想法。
市场前景、销售出路、养殖规模……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芦涛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发展养牛产业。“在我们宝兴,硗碛藏族乡养的牛很不错,我们村也一定行。”同年回到家乡后,芦涛花一百万余元修建了养殖场及配套设施,成立了雪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在硗碛购入21头牛进行养殖。
因为牛的品种适宜,又不缺乏养殖技术,第一批牛的养殖很顺利。次年4月份,第一批牛全部出栏,芦涛收入四万余元。为扩大养殖规模与品种,芦涛又在外地购入70余头牛,可这批牛的养殖却不尽如人意。
因运输路途遥远,到达养殖场后,不少牛都出现身体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格甚至出现消瘦。“第二批牛就让我亏损了十万元。”芦涛说,这次失败让他明白一个道理,所有创业都是有风险的,要学会分担风险。
芦涛说,其实新民村的优势还有很多,不止养殖这一条,关键是要找对方向,并且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才能有出路。
新民村农业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绿色蔬菜、天然野菜等。作为初级产品就可进入市场,经过一定加工生产后,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种植规模,便能吸纳更多农户。”芦涛介绍,2017年,他注册天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种植天麻、羊肚菌等。
勇于创新 拓宽致富新路子
土特产是有了,可怎么销售?向谁销售?这又是摆在芦涛面前的两大难题。
2018年3月底,他决定尝试对野菜进行加工,并出资购回一台小型烘干机,用于烘干从村民手中收购的山油菜、蕨菜等。2018年11月初,通过驻村扶贫工作组和帮扶单位牵线搭桥,新民村向相关部门寄送产品样本,用于食品上架前的必要检测,并取得相关证件。
随后,由村集体入股方式参与经营的新民村土货店正式营业。根据签订的协议,入股资金将按每年10%的比例进行分红,所得红利归村集体所有,用于新民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维护。此外,为拓宽销售渠道,芦涛不断将新民村绿色蔬菜、土特产、野菜等进行互联网推介,持续扩大产品知名度。
在芦涛养殖场背面,就是一条新修的产业路。每年到野菜生长旺季,村民们都通过这条产业路将高山上的野菜背下来,经过加工卖向市场。“每年野菜生长旺季,许多村民都能有近万元收入。”芦涛说,新民村6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居多,基本没有经济来源。而每年野菜采摘旺季,都会让不少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
为充分利用新民村自然资源,芦涛还在发展藤椒和壮大山药种植上费尽心思,积极为村民联系种苗、找销路,持续拓宽致富新路。
“我们村能有这样的改观,离不开人社等相关部门的支持。”芦涛说。
苟兴国:返乡创业开农庄 依托旅游谋发展
12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宝兴县陇东镇的兴国农庄。兴国农庄位于前往东拉山大峡谷的必经之路上,驱车几分钟便可到达游客中心。农庄由三院三楼组成,是富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复古建筑,整个农庄古色古香,且有溪水流过农庄,左右两面环山,风景秀丽。
走进兴国农庄庭院,几名老人正载歌载舞,嘹亮歌声在空旷山谷里回荡。返乡创业者苟兴国,正是用旅游康养的模式,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
工作中的苟兴国
情系家乡 毅然返乡创业
1994年到2000年间,苟兴国一直在成都的计算机行业工作。2001年,苟兴国感觉身体有些不适,就想要找个空气质量好,依山傍水的地方再次进行创业,也可以调理身体。而他的家乡宝兴县陇东镇,就成为了不二之选。
说干就干。2001年2月,苟兴国在陇东镇崇兴村租地600亩种植木本药材,同时种植150亩草本药材。“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药材粗加工。”苟兴国介绍,宝兴药材的市场与销量一直不错,加上周围种植的农户较少,他一直都很看好这个机遇。
2003年,在该镇东拉山风景区开发的机遇下,苟兴国开始修建一家集餐饮、住宿、会议、娱乐、观光、购物、农家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生态农家乐——兴国农庄。“修建农庄的地方,本来是一片河滩地。”苟兴国说,以前河滩地是用来晾晒药材的,现在则有了更大用处。
2005年底,兴国农庄正式对外营业。农庄占地面积16余亩,除基本设施外,还设其他娱乐设施,包括棋牌室、图书室、画廊、茶吧、活水鱼养殖垂钓区、儿童游乐区、小动物喂养区、蔬菜采摘区等。
此外,农庄的观光、农家种植养殖、购物、生态康养项目也已经开始实施,并与宝兴县洋姑娘生态种养殖合作社联合流转140余亩土地建设的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基地,也正在进行中。
旅游康养 助力乡村振兴
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沁人心脾的自然环境、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内涵浓郁的生态文化……提到旅游康养,苟兴国有着自己的见解。
“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康养产业越来越重视,也让我看到了希望。”苟兴国介绍,他觉得不能办一家普通的农家乐,而是要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能留住前来旅游的游客。
2018年10月,苟兴国筹建的雅安市天佳缘康养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成立至今,已有7000余人/次在农庄旅游康养。同时,公司还与大圆包中医药健康旅游接待中心、成都市老年乒乓球协会训练基地等达成了合作协议。
“做人不能忘本。”这是苟兴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带动陇东镇旅游业发展,他设立200平方米的室外农产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当地村民自有农特产品,同时将农特产品放在电商平台进行展示推广,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2018年,苟兴国将陇东镇星火村飞水沟作为乡村旅游试点,在飞水沟接待游客8批次共计1000余人,带动当地农民农特产品销售达十万余元。同年,通过“兴国农庄第一届年货节”回收本地村民饲养生猪90余头,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并带动本地农特产品的销售共计30多万元。
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苟兴国留给同事、村民、游客的印象,而他更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才是脚踏实地的创业之道。
董尘:为家乡产业发展助力添彩
在宝兴县高山地区,每年冬季农民都会上山挖野生山药食用。而冬季的野生山药炖老腊肉,算得上群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
而在宝兴县五龙乡庄子村,在当地返乡创业青年董尘努力下,该村合作社的200余亩山药种植基地,年产量10万公斤左右,收入超400万元,并不断助力乡村振兴,带领乡亲增收致富。
▲
董尘(左二)与乡亲商量种植山药的细节
情系家乡 毅然返乡创业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在外经商多年的董尘觉得回报家乡的时候到了。不管是出资还是出力,总要为家乡灾后重建作点贡献。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要乡村振兴、群众致富,发展产业才是根本。”经过深思熟虑后,董尘回到家乡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可是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就在董尘一筹莫展时,他突然想到山乡炉火上的野生山药炖猪蹄,那是一种温暖而美好的味道。“回到家乡发展山药种植产业。”董尘的话掷地有声,他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终于募集到资金开始回乡创业。
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以及与家乡父老探讨,大家都一致认为,将野生山药进行人工种植,其独特的品质与口感,定能征服广大食客,并具备广阔市场空间。可野生山药进行人工种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育种就是首要难题。
“种苗质量会逐年下降,所以要不断培育。”董尘介绍,种苗主要是山药豆或山药截子,山药截子适宜的发芽温度在4月中上旬,而山药豆的发芽率、果实等情况则大不相同,所以确定合理的山药豆采收期,对提高山药果实种子品质十分重要。董尘坦言,现在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种苗和育种的培育与选择。
扩大规模 打响本土品牌
挖沟、刨土、采挖山药……近日,在宝兴县五龙乡庄子村的田间地头,村民在地里忙得不亦乐乎,刨出来的山药被村民一排排整齐放在田地边,等待着装车运走。
“今年山药卖相相当不错,个个都笔直均匀,一定能卖个好价钱。”看着一排排山药,村民们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2013年8月14日,董尘带头成立宝兴县冷山种植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里几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被纳入合作社。
2015年,合作社开始接触电商,最愁人的销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合作社想要走得更远,只有不断扩大规模。2014年,合作社发展种苗5亩;2015年扩种到20亩;2016年扩种到60亩;2017年扩种到200亩。
经过6年种苗繁育,以及多年种植发展,2019年合作社扩种到200多亩,预计产量10万公斤左右。“每年每户种植户都能增收3—5万元,现在合作社都有三十几户种植户了。”董尘说,当地村民彭学强是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一户,他增收超过20万元。
如今,合作社在产业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并不断打响本土品牌,助力村民增收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