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现千古奇迹 苦咸水里育肥鱼虾——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慧的故事(组图)

2004年10月13日16:23 新民晚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盐碱地现千古奇迹苦咸水里育肥鱼虾——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慧的故事(组图)

盐碱地现千古奇迹苦咸水里育肥鱼虾——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慧的故事(组图)

本报记者卢方

河北沧州,在《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笔下,是豹子头林冲发配之处,自古是个穷山恶水的苦地方。

由于地碱水咸和常年干旱,如今沧州地区1000万亩耕地中,约有320万亩是盐碱地,其中草木不生的重盐碱地约120万亩。当地农民用一首酸苦的民谣形容这样的盐碱地:“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

1998年秋天,沧州地区来了几个上海人,带队的是一位40多岁的女性,她叫王慧。她们要在人畜不能喝、庄稼不能浇灌的苦咸水中,养殖出活蹦乱跳的鱼虾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短短6年,沧州农民在王慧的精心指导下,今年低洼盐碱地里养殖鱼虾的水面积已超过4万亩,产量达1.5万吨,产值约1.4亿元,养殖户共增收8000万元。

王慧究竟是如何创造这千古奇迹的?

血型的启迪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坐落在上海市区东北角。王慧是这家研究所水产养殖生物学与种质资源实验室的研究员。自从1978年从厦门水产学院毕业后,王慧一直在这里从事虾、蟹、贝、藻等海洋生物养殖技术的研究。

十几年前,她看到国家农业部的一份资料,当时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国土上,约有3533万公顷的盐碱地,其中靠近水系、可开展水产养殖的低洼盐碱地约有300万公顷(4500万亩)。

有人曾经预测:如果我国的4500万亩低洼盐碱地都能利用起来开发水产养殖,假如每亩的平均收益有1000元,全国每年就能增收450亿元。这是多么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啊。然而,一批又一批水产养殖专家在我国西北盐碱地水域进行的试验,一次次遭到失败。王慧找来大量有关盐碱地的资料包括前人失败的试验材料细细研究,她敏锐地觉察到,前人的试验失败,可能对盐碱水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世界上的海水和淡水,都具有稳定的内部化学结构成分,因而人们很自然地会认为内陆盐碱水也具有这相同的特征,王慧觉得可能这正是误区所在。

她想到了人的血型。医生在给病人输血前,首先必须弄清他的血型。输错了血,会有致命的危险。那么,内陆盐碱水的水型和水质,是否也像人的血型一样,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呢?王慧想办法取来了几种西北盐碱水域的水样。实验室初步研究发现,她的上述判断是正确的。

1991年,王慧带着国家农业部批准的《中国对虾以几种主要离子适应性的生理学研究及西北内陆咸水水域中国对虾养殖扩大试验》的科研项目,带着两名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的新手,来到上海市郊奉贤的养殖基地实验室。经过3年时间夜以继日的探索研究,王慧终于弄清楚:中国内陆盐碱水的水型和水质多达几十种。不同地区盐碱水的水型和水质不一样。即使同一地区的盐碱水,因天气、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其内部化学结构成分也变化多端。在此基础上,王慧和项目组成员研制出调控盐碱水化学成分的多种改良剂,使盐碱水质符合养殖生物的要求。

1994年,王慧和项目组成员带着从上海实验室里取得的科研成果,来到陕西省渭南地区大荔县进行实地试验。短短两年,她们在一个被废弃的只有0.8亩面积的盐碱水塘里,成功地养殖出中国对虾。

艰难的推广

上海实验室和西北实地试验取得的成功,并没有使王慧满足。她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示范,使她的科研成果形成强大的社会生产力。

1996年,王慧和项目组成员带着新的科研项目《可养生物向不同水型咸水水域移植的生物学研究》,在我国的西北、华北等地选择适宜推广示范基地。3年中,她们在西北、华北等地采集了多种不同水型和水质的盐碱水样,在上海实验室里进行了上百次试验,进一步搞清了我国内陆不同地区盐碱水域的水型和水质特点,以及多种养殖品种在不同盐碱水域中生长的生物学特征,从而为在内陆盐碱水域移植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也是机缘巧合。王慧当年大学里有一个同班同学叫王淑英,毕业后回到老家沧州市畜牧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王淑英得知王慧要进行不同盐碱水域的养殖多品种海洋生物的推广示范,想方设法联系上她。王淑英急于改变家乡盐碱地区贫困落后面貌的真情,感动了王慧。

1999年3月,在王淑英的帮助下,王慧带领项目组成员,来到沧州市海兴县小山乡小山南村,开始中国内陆盐碱水域养殖中国对虾的首次推广示范。

海兴县属沧州地区6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是个“洼大村稀”的穷苦地方。王慧选定的推广示范点是个31亩大的盐碱水洼溏。洼溏边有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土扒屋”(用麦秸和泥砌墙,用高粱秸和泥盖顶的土屋)。那年的3月到秋天,王慧和她的项目组成员就一直生活工作在“土扒屋”里。

环境的恶劣是过惯了大城市生活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土扒屋”的周围老鼠乱窜,王慧和项目组成员来前都打了鼠疫预防针。淡水稀缺,饮用淡水要用桶到几里外的山上去拉。为了节约淡水,一盆水要多次利用,洗菜水用来洗刷碗,洗脸水用来洗衣服。炎热的夏天异常难熬,“土扒屋”里的气温经常高达40摄氏度,没有空调,只有一台旧的电扇。而屋外烈日下的气温更是高达50摄氏度以上。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王慧无所畏惧,她总是带头日夜巡塘,仔细观察记录水质的变化,对虾的生长情况和制定应对措施。

1999年秋天,一个喜讯轰动了整个沧州地区。小山南村推广示范点31亩盐碱水塘里,平均每亩养殖出30公斤中国对虾,平均每亩收益500元。

设咨询热线

王慧在小山南村推广示范的成功,像干柴烈火,立即燃遍了沧州大地。

从2000年到2004年,海兴县利用低洼盐碱地养虾的面积,已经发展到15000亩,和海兴县毗邻的黄骅市也迅速行动起来。从2001年到2004年,黄骅市利用低洼盐碱地养虾的面积超过1万亩。如今,河北的廊坊、保定、石家庄、邯郸等地,也都开始利用低洼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面对农民养殖户队伍的不断扩大和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加,王慧感到普及养殖技术已越来越重要。在沧州,她的手机号和她在黄骅市住处的电话,都成了向养殖户公开的咨询热线。不管她多忙、多累,有时刚端起饭碗吃饭,只要电话铃响了,她就会放下一切,忙着给养殖户答疑解惑。电话里说不清楚,她拉着驾驶员就往养殖户的虾塘跑,白天这样,晚上也这样。在沧州,她几乎跑遍了所有养殖户的虾塘,无私、无偿地传授养殖技术。

平时,王慧性格温和。但是,碰到养殖户屡屡不按她的方法养虾,她也会发脾气。黄骅市官庄乡有一个养殖户,为省钱减少了饵料的投放,王慧第一次检测时,发现了这个情况,就耐心地告诉他饵料每天应该投几次,每次应该投多少。第二次去检测时,对方并没有按王慧说的办;到第三次去检测时,王慧发现这个养殖户还是没有按她的方法去做。王慧急得叫起来:“你这是养虾吗?我要把你扔到塘里去!”

日久天长,王慧的苦心和真诚,感动了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王工”、“王老师”、“王大姐”。在沧州6年,为了加快推广示范,王慧还经常举办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参加的养殖户有1000多人次。王慧还编写了《盐碱地水产养殖100问》等技术小册子,免费送给养殖户。在王慧和项目组成员的悉心指导下,如今沧州地区的低洼盐碱地里,不仅养殖出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而且还养殖出罗非鱼、梭鱼、三疣梭子蟹、红罗非鱼、西伯利亚鲟等多种水产品。记者在沧州采访时亲眼看到,养殖户利用低洼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已从最初的粗放型、小面积,逐步向精养化、规模化、设施化方向发展。优秀的养殖户这两年已连续获得亩产500多公斤对虾的好收成。

斗恶水的人

如果从1990年算起,王慧和她的项目组成员,为了攻克内陆盐碱水域移植海洋生物这一历史性难题,为了让千百万生活在盐碱地区域的贫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整整花费了14年时间。她们从实验室、实地试验到大面积推广示范,创造出了千古奇迹。

沧州市政府授予王慧沧州“创业之星”称号;她还被推选为沧州市政协委员;海兴县推选王慧为沧州市劳动模范;黄骅市政府授予王慧“荣誉市民”称号,向她颁发市长特别奖。东海水产研究所的领导和职工,对王慧的贡献也给予充分肯定,1998年王慧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02年她又被推选为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王慧始终保持着低调。她曾对记者说:“我是一个斗恶水的人。”她最牵挂我国盐碱地区生活艰难的农民,她最大的愿望是帮助他们尽快富起来。

今年,王慧又到甘肃酒泉推广示范她的科研成果。祝愿王慧在神州大地继续创造出千古奇迹!

盐碱地里育出的虾苗王慧都要亲自查看检验

王慧住处的电话成了农民们的咨询热线

黄骅市科技局供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