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种植基地
9月,行走在颍上乡间,庄稼苍翠,瓜果飘香,随处可见蓬勃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蕴,老百姓在家门口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日子越过越红火,对未来充满信心。
万亩藕塘挖藕忙
眼下,正是早藕上市的季节。夏桥镇莲藕生态种养殖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几名专业挖藕人依据丰富的经验,将嫩藕从淤泥中用设备冲出并送至田边;藕田外,十多名工人则忙着清洗分拣、装筐运输……
“七夕后,莲藕就正式上市了,将一直卖到明年清明前后。”站在藕田边,安徽聚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周迎春脸上写满笑意,“今年的莲藕长势还算不错,一亩地3000多元的收益肯定是跑不了。”
芜湖人周迎春之前在武汉种藕,颍上县的一次招商推介,让他与这片土地结下了缘。“这里连片土地比较多、干群支持力度大,我们过来以后感觉比较好、信心比较足。”周迎春笑着说,依靠这些良好条件,有信心把基地发展好。
事实正如周迎春所愿。2016年11月,由安徽聚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的万亩莲藕生态种养殖基地正式启动,其中一期集中流转土地5600亩,引进“新5号”“鄂芋5交”等莲藕新品种。得益于之前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成熟的管理技术,基地很快就实现良性运转,每亩净收益达到2000-3000元。
如今,夏桥镇万亩莲藕生态养殖基地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基地流转了1660户农户的土地,包括102户贫困户,平均每户每年获得土地租金5000元以上;依靠基地提供的技术指导和销售帮扶,61户200名群众通过发展种养殖,找到了增收门路;68名群众与基地签订了长期劳务合同,家门口的岗位每月带来不少于4000元的收入……
周迎春告诉记者,为了提升土地整体收益,公司还在藕田中分片进行了黑鱼、泥鳅、龙虾等水产品套养。“为了不影响莲藕生长,这些水产品投放量严格控制,数量不能大、品种不能多。从这几年运行的情况来看,这些水产品虽然产量小、收益有限,但也够支付工人们的工资。” 周迎春介绍说。
眼下,安徽聚颍农业又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计划近期进行休整并用于莲藕种植。与此同时,公司积极与外地投资商联系,希望发展莲藕深加工产业,包括制作藕粉、藕丁、休闲食品等,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蝴蝶兰撬动“美丽经济”
走进位于南照镇姚岗村的蝴蝶兰种植基地,推开智能温室大棚的门,如同坠入一片花的海洋,粉紫、嫩黄、莹白……满棚的蝴蝶兰含苞吐萼、靓丽逼人,几名花农正在认真地进行管理培育、手机直播、打包装箱……
2018年,通过招商引资,姚岗村村民孙祥华回乡创业,与台湾青山兰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注册成立安徽省十步青山农业观光旅游有限公司,在当地打造现代化的蝴蝶兰种植基地。
孙祥华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姚岗村人。1995年,16岁的他只身到北京“闯荡”,卖过水果、早点,开过食品加工厂,后来从事房产中介,个人财富逐渐累积,事业蒸蒸日上。2015年起,孙祥华就萌生了回乡投资的想法。
“虽然人在外地,但我一直关注家乡发展,觉得老家这些年营商环境确实不错。”孙祥华介绍,2019年3月,基地建成1号种植温室大棚;2019年8月,建成2号大棚,两个大棚共计12000多平方米。
2019年上半年,公司从台湾进口约2万余棵蝴蝶兰花苗,经培养已全部销售完,销售收入达到100万元。去年下半年,公司又分别从台湾和内地购买约5万棵蝴蝶兰花苗,目前已经逐步上市,日销售花苗2000余棵,该批花苗预计收入200余万元。
朵朵鲜花,汇聚成海。一片花海,不仅成就了投资者的致富梦,也是南照镇撬动“美丽经济”的支点。如今,公司年收入340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地区就业500人左右,为当地政府每年增加700多万元的税收。
此外,孙祥华表示,基地以“花”为媒,不仅要种花,更要“种风景”。近年来,公司不仅从事蝴蝶兰种植,还建成木瓜种植基地500亩、樱桃园500亩、低洼地鱼塘2000余亩。
“近期,公司将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对原有设施进行扩建,同时配套建设娱乐、休闲设施。”孙祥华表示,从种养到深加工,基地未来的目标是建成集蝴蝶兰花种养、休闲观光、度假垂钓、采摘、健身于一体的万亩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小鸽子“啄”开致富门
在关屯乡凌圩村张杨养殖场里,建有高标准现代化鸽舍5000平方米,1万余对种鸽在笼里“咕咕咕”叫个不停。养殖场负责人杨明见在忙着给鸽子喂食、加水,检查它们的生长情况。
今年26岁的杨明见,年龄不大,老家就在凌圩村,父亲做了十多年活禽批发生意。2015年,杨明见与父亲到合肥、广东等地进行市场考察,2019年返乡投资300余万元建成张杨养殖场,成为当地新兴的养殖产业之一。
“目前,养殖场内有存栏种鸽1万对,年出栏商品乳鸽15万余只。”杨明见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肉鸽消费日渐庞大,鸽子养殖有不错的发展前景。去年,鸽子的批发价每只20元,春节期间涨到25元,一个月就卖出了5000只,当月收入十几万元。
今年初受疫情影响,鸽子价格跌了将近一半,所幸的是随着市场复苏,肉鸽价格也逐渐回升。杨明见正计划配套种植现代高产无公害葡萄、无公害桃示范园150亩,充分利用鸽粪高温发酵有机肥料种植、生产无公害桃、葡萄,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小小一只鸽子,不仅圆了投资者的创业梦,也带动凌圩村当地农户入股、就业、养殖。张杨养殖场立足于“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村民或贫困户经过培训掌握养鸽“秘籍”后,在家门口就能承包鸽棚当上老板。
45岁的李锋也是凌圩村村民,以前在杭州跑运输,今年他做了一个决定,把开了多年的大货车卖了,投资七八万元,在老家流转了三亩地,在杨明见及政府的扶持下,建起了鸽棚,购买了1000只种鸽。
“鸽子刚刚抱窝,虽然还没见收益,但我很有信心,养殖场对我的鸽棚从良种培育到养殖全程跟踪技术服务,包括商品乳鸽包回收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未来走上致富路不是问题。”对未来李锋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