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丘市凌河街道石家庄村红芽姜种植户张彦香家的新式高标准双层套棚里,姜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张彦香正在给刚收获出土的红芽姜清理装箱,一派繁忙。

口感清脆鲜嫩的红芽姜,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近年来,凌河街道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在打造红芽姜农产品品牌上下功夫,通过红芽姜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培育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红芽姜生长的关键时期,张彦香的丈夫这段时间去外地考察姜种,大棚管理就全指望张彦香一个人。不过相比于传统的地暖式大棚,新式大棚的“智慧大脑”更加强大,自动卷帘、自动喷灌、自动补光温控、灌溉节能设备、水肥一体化管网应有尽有,让生姜种植充满了科技感,在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大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现在,棚里都是自动化设备,上手快好管理,销售都是村里、合作社帮着找渠道,也有客户来棚里收,我们不愁卖。”张彦香介绍。

销路不愁,发展红芽姜种植的底气更足。“之前有两个高效农业大棚,今年又新建了两个大棚,今年收入能达到230万元,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谈到收入,张彦香信心满满。

近年来,凌河街道围绕拉长特色农业优势,将红芽姜特色农业培育作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石家庄村通过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与山东三新融创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通过流转土地,建成石家庄村汶水红现代农业共富示范基地,以租赁、自建、入股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红芽姜等融合项目。

今年50岁的吴宝刚一直在外经商,在了解到家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后,他回来承包了14个新型专利冬暖式大棚,搞起了红芽姜种植。

“听说村里在发展新型大棚,前景很好,就决定返乡创业了。如果成功,我们就把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让更多的人学会种反季节红芽姜,带领老少爷们一起致富。”吴宝刚说。

随着大棚的不断改造升级,新型的红芽姜种植技术可实现一年两种两收,冬季错峰上市,效益翻倍。红芽姜产业,由亩产数量向亩产质量和亩均收入转变。“去年,我们又流转土地100亩,新建22座大棚,其中冬暖式大棚10个。一座冬暖式大棚投资50万元左右,不到两年就能收回成本,收入十分可观。”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吴忠仁说。

目前,汶水红现代农业共富示范基地已发展红芽姜300余亩,带动270多户村民家门口就业。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宋晓东

吕佳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