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昌往冷库搬运平菇。实习记者 蔡婷 摄
实习记者 蔡婷
眼下,正是食用菌采摘季,11月21日,走进兴平市西城街道花王村,王科昌正与村民搬运刚刚采摘的平菇。大棚内,一排排整齐的菌包映入眼帘,菌包上一朵朵“小伞”似的平菇正铆足劲儿生长。
“这几天天气好,出菇速度快,平菇叶片4cm左右就能采摘,今早采摘的这400筐平菇,下午西安的客商就过来收购。”王科昌一边忙着搬菇一边介绍说。
早在2003年,花王村就因地制宜,挖掘主导产业——大棚平菇。王科昌响应村集体号召,成为村里的第一批平菇种植户,如今,他已有17个平菇大棚,年产值近70万元。
别看这小小的平菇,种植大有学问。刚开始,由于对种植技术掌握不到位,导致大棚里的平菇生长缓慢、出菇率低。本应亩产3万公斤的大棚只采收了1万公斤平菇,这让村民们头疼不已。
“在平菇种植上,我们请教了不少农业专家,从控温、控湿到大棚安装雾化水装置。如今,我们村种植经验丰富,不仅平菇的质量及产量有保障,而且有固定的客商,不用担心销售问题,这段时间平菇的收购价每斤4元。”花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水川说。
和传统的种植业相比,大棚平菇是典型的成本低、见效快的产业项目。采菇工人、仓储运输……为村民提供了灵活的岗位,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加了收入。
如今,种植平菇20年,花王村见证了平菇产业的发展,也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目前,花王村建设平菇大棚200多个,年产值800余万元。花王村的平菇也销往超市和周边的蔬菜批发市场,小小平菇带动乡亲一起走向富裕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