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乡建2020的直播,看到有很多精英学者关注农村农民农业,很是感动,特别是温铁军和贺学峰两位老师,常常敢于讲真话、实话,他们实事求是,并且形成了理论体系,从心底敬佩这些长辈那种治学求真的精神。
小农是实打实的农民,当然没有前辈的学术水平,在“三农”研究上,温铁军老师从资本流出、人才流出,甚尔农业地理和历史文化诸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并指出过解决农村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毛主席曾经实践过的,让农民组织起来,但并不是重走人民公社的老路子,至少有日本农协那样的组织,但是,这在过去相当一段长时间,都不可能实施。研究“三农”,要跳出三农外,“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三农之外看“三农”,才知“真面目”。
小农在农村长大并且生活了几十年,对农村农民有感情有情怀,更有实际感受农民的艰辛和无奈。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饥荒,在父母口传中,让我深深懂得能吃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农民为什么会饿肚子?历朝历代为什么农民都有大饥荒?
农业靠天吃饭,气候影响大,对水利依赖很大。人民公社大锅饭是管理问题,细究起来是某些人“吹卫星”,是“面子”与“政绩”加上“人祸”,你要说农民在公社干活偷懒,我觉得是对上辈人的污辱,恰恰相反,那时候种地很辛苦,靠的是畜力和大量人力,当然后来已经有了大型拖拉机和大型水泵,后期七十年代,差不多接近机械化了。农业产量低,是因为农业科技水平低,是因为种子和化肥!同样一亩地,生产队时上农家粪,没有化肥,小麦亩产只有三百多斤。分地后单干,大型农机分了,水渠毁了,又回到了解放前牲口犁地,人拉肩挑的农业水平,小农在八八年上小学时还拉架子车拉麦秧子翻到河里,记忆犹新,那时侯浇地都用小水泵人力压水井在一亩几分地里折腾,生产队大块地分割后连水渠都被分了,自私的村民就把自家地头的水渠给毁了种庄稼,没有大拖拉机大水泵和水渠,你说生产力提高了吗?但是,在八十年代,开始有了化肥,刚开始是碳氨,后来才有尿素磷肥,化肥的使用,使小麦亩产增加到八百多斤,那时候交公粮不到一百斤,亩产剩余七百多斤,使小农第一次吃到白面馍,第一次在春节时能看到很多家杀猪,那时候过春节,叫杀大猪过大年。由于粮食剩余多家家屯玉米,才会家家养猪,八十年代,农民很幸福,没有后来的“三农”问题。
在九十年代,小麦亩产到一千斤以上,却造就“三农”问题,就是公粮交的多了,而工业品价格翻了N倍。八十年代5元能买条很好的裤子,而九十年代50元才能买到一条裤子。
纵观中国历史,其经济结构一直是农业为主,社会结构就是士农工商,自秦以来无论朝代如何更替,不到三百年的王朝周期变化,这两大结构从没有改变。中国人口随开垦荒地数量而增加,至清朝康乾超两亿人口,解放前算四亿人口,历朝历代末期社会底层的农民,都是食不果腹!因为农业单位产出,没有质的提高!解放后,农业产业增加翻倍,小麦亩产至四百斤左右,到1987年人口已经膨胀到十亿,这时候小麦亩产已经到八百千。现如今,中国人口十四亿,而小麦亩产是一千四百斤左右,这得益于电气化灌溉、良种、高效复合化肥,还有大量农药施用。
农业年年丰收,如今中国已经工业化,然而“三农”,并没有解决,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早时候,读过梁晓声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印象深刻,作家对社会的洞察力确实非同一般。
本人做为农民,对农民这一阶层的思考也较多。小农认为,中国农民自分田单干搞承包后,和佃农是一样的,土地不是自己所有,产出要交租,公粮就是租子,公粮中的三统五筹,包括村、乡、县、省等等都从公粮中提取,应该叫分租子。小农在农村长大,从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一亩地粮食交公粮从一百多斤到三百多斤,三百多斤相当于亩产的三分之一。从九十年代收一季小麦又加收一季玉米,因为摊丁入亩,按银子衡量租子,钱贬值很快,交的谷物就多了起来。
中国农民,没有福利保障,在2010年之前,没有农民养老金一说,农民的保障就是没有产权的一亩三分地,地少人口多村集体,农民承包的地还不到一亩。所以,才有农民真苦、农村好苦、农业苦的“三农”之感叹!
由于粮食价格被控制,加上地少人多之国情,农业投入人力很多,粮价很低,农民的劳动价值无法留在农村,工农业剪刀差等于提走了农村劳动价值剩余。
如果不进口粮食,国内粮食市场供需决定,那么在上世纪,粮食价格就必须涨五至十倍!农民对城市和工业贡献很大,否则市民们必须为吃饭付出更多代价!进而造成劳力工资上涨,工业品价格上涨,那么中国企业低技术廉价商品就没竞争力。
无论户籍,还是直接抓“盲流”,搞暂住证,都是为了阻止太多农民进城抢就业机会,否则城市失业人口增加,影响稳定!流民才是影响稳定的一大破坏力量。历朝历代政权,皆因流民暴动而政权改变。
那么如今农民外出打工,也是一种自我救赋,因为农业产出无法养活一家人。
三农问题解决和稳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2000年之前经济改革,经济秩序问题和经济危机都有,GDP大起大落,周期很短,放开私人经济,发展民间资本,也是为了稳定。98年那次国企效益导向改革,造成大下岗社会危机,最终由于2001加入世贸,国际资本疯涌中国,最终解救了失业引起的危机。中国GDP增长周期从三五年开始过渡到十年甚而更长周期,中国经济终于依赖多方资本的增长而步入佳镜,资本、技术与廉价人力,让中国制造充满竞争力,由此,就业机会大量增加,才有了三亿农民工。
如今中国农业根本问题仍在,农业需要绿色生态农业供给改革,让高价格的有机农业增加农业产出,从而让留在农村而不能外出的农民增收。另外,还有让农民组织起来,成立生产销售协会组织,类似于日本农协。此外还有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与福利等等问题。
当农民数量降低到一定程度,至少让工人数量超过农民,农村隐形失业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让农民组织起来,这样不会影响到稳定。
中产阶层壮大到四亿或更多,他们需要健康需求不再是温饱需求,提高农产品价格,就从绿色农产品开始,让农民劳动价值在价格上得到体现。
未来中国,服务业必将超过制造业,而人类智慧才是最大产业,科技创新增新产业,扩大社会分工,才能容纳这么多人口的就业。但是,要看到中国小农经济不会消失,欧美规模农场不可能在中国农村普及,因为人口太多,中国仍然要走精细农业。在粮食产区转移出人口,或者就地城市化,适当流转土地让大户种植,留住种植业利润在农村,另外学习荷兰,发展高科技种植业,绿色环保农产品对接大城市中产阶层消费。在广大西部农产品亩产低的西北,推广土豆种植,目的保证不饿肚子,一定小麦和水稻产地保护,都是为了不挨饿,要让农民富,只有工业服务员吸收农民就业,用高科技高效益农业使部分农民,成为种植工人,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
我用这句话结尾:“三农”根本解快,就是让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非身份!
喜欢这篇文章,关注小农民农子孟,让我们共同思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