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韦宁在定时赶着山鸡做运动

给土鸡喂草药,给山鸡戴“眼镜”,有人这样养殖,你听说过吗?近日,记者来到上林县三里镇双吴村坡竹庄和大黄村良池庄的后山,放眼望去,满眼翠绿的松树、速生桉树和果树下,一只只土鸡、土鸭、七彩山鸡或觅食,或奔跑,或嬉戏。双吴村坡竹庄的陈彩青和大黄村良池庄的莫韦宁就用这种特殊的养殖方法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上林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等复合型生产经营,不断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陈彩青:用草药喂土鸡

陈彩青今年37岁,是上林县三里镇双吴村坡竹庄的一名普通农家妇女,由于人多地少,2005年以前,她家年人均收入仅500元。

2005年,不屈服于贫困的陈彩青大胆承包350亩荒坡、15亩鱼塘搞种养,她想到一条“山上种树,放养鸡;鱼塘养鱼,放养鸭”的发展思路。干劲十足的她与丈夫披星戴月开垦荒山,共种下速生桉树300亩,松树50亩。

经过4年的精心护理,300亩速生桉树为她带来了15万元的收入。有了资金,陈彩青从灵山县购回1000多只土鸡苗,自己用玉米、麦麸、米糠加上深山中的草药配制饲料喂鸡。鸡产生的粪便可以当树的肥料,促进树的生长。同时,陈彩青在承包的山塘里放养草鱼、鲈鱼、鲢鱼等常规鱼种,水面上则放养1500只白鸭,鸭子的粪便是很好的鱼饲料。“我每年养土鸡3至4批,养鸭5至6批,全部不用打针。”陈彩青说,“现在这批土鸡已经有订单了,主要是南宁和忻城的客户。”

现在,陈彩青每年仅出售土鸡、土鸭和鱼,收入达到30万元。在她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也跟着积极发展林下养殖业。

莫韦宁:给山鸡戴“眼镜”

今年30岁的莫韦宁是大黄村的团支部书记,2009年,他在福建泉州中国远洋公司当一名船员,月工资是6000至7000元。一次偶然的机会,莫韦宁看到电视上播出福建当地的农民通过饲养七彩山鸡走上致富路的新闻,引发了他回乡创业的念头。经过实地参观、考察,莫韦宁觉得饲养七彩山鸡效益不错,前景广阔,于是毅然辞掉工作,回乡饲养七彩山鸡,要干出一番事业。

2010年10月,莫韦宁在家乡良池庄的后山上投入5万多元,建起了600多平方米的野山鸡养殖场,购买400只鸡苗及护网设备,开始养殖七彩山鸡。

莫韦宁说,40天后的山鸡野性十足,有相互啄毛、打斗的习性,造成其后背等部位裸露,影响生长和卖相,因此,就要给鸡戴“眼镜”。他购回了一批塑料鸡眼镜,一只一只地给鸡戴上。“用镜片挡住山鸡正前方的视线,因为看不到前面,山鸡之间就不会相互啄毛了,这样又不影响其正常进食,效果真好。”莫韦宁笑着说。

采访中,莫韦宁穿着工作服,捂着口罩,手拿一根竹竿在追赶着七彩山鸡,野鸡被追得上蹿下跳,扑着翅膀不分东西南北飞起来。我们很好奇,莫韦宁又笑着解释:“每天都要赶着山鸡运动,让它飞起来,这样山鸡就不容易得病,而且肉质较好。”

目前,养殖场共存栏1000多只野山鸡,总产值达7万元。莫韦宁说,上周他刚卖出300只野山鸡,市场价为每公斤60元,每对130元,共收入2万多元,一般是销往县内外的酒店。致富后的莫韦宁在家乡建起了一栋全庄最漂亮的“别墅”。

上林县三里镇党委书记吴振喜说,该镇将充分发挥村干和党员的模范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林下养殖。同时,加大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真正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记者 蒋爱云通讯员 李道永 石锡宁 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