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返乡创业两年,他与人合伙成立了公司,年销售额达到了700余万;利用学习到的财务和销售知识,帮助父母种植的大棚节省了成本,收入还增长了三分之一……今年25岁的平度小伙李璠,是青岛“玉王誉农业”品牌联合创始人,现任青岛万众云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司利用基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模式,带动千余户农民致富。近日,记者走进平度南村,探访这样一个农村小伙的故事。
正在大棚里看草莓西红柿的长势
大学毕业回家种地 曾被父母批评没出息
3月31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平度南村的草莓西红柿种植基地。李璠的父母一直在村里种地,承包了十多亩大棚。
2022年,在江西理工大学财务专业毕业的李璠,本来找好了一份中建八局的工作。但是,考虑到要到国外待上好几年,他果断放弃了这份工作,选择回家种地。
“一方面是喜欢这样一种环境,另外一方面也觉着农业肯定会大有可为。”李璠说,他们父母那一辈都会种地,但是不懂销售。而且,尤其害怕更换新品种,担心找不到销路。在农村里,种地的就是父母那一辈的老人,缺少他们这样懂销售的年轻人,因此,他决定回乡创业。
刚开始的时候,父母并不支持这个决定。在他们眼里,上完大学就应该找一份工作,在办公室里上下班。虽然嘴上不支持,但还是拿出一个5亩地的大棚让他来折腾。
接手大棚以后,他很快就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李璠说,村里的人都好奇,这个小伙要干啥,但随着人数不断加入,合作社的力量不断壮大。刚开始的时候,他想尝试农村电商,把村里的农产品直接卖出去。但是,村里种植的都是西红柿、黄瓜这些常见的蔬菜,本身批发价就很便宜,加上运费以后没有任何优势。
直到半年后,他作为合作社负责人参加一个农业咨询会的时候,终于遇到了机会。
大棚改种草莓西红柿 5亩大棚年收入预计超30万
村里普遍种植传统的西红柿还有黄瓜,但是品种的更新很慢。在一次交流的过程中,他了解到了草莓西红柿,于是就到处联系种苗进行试种。
不过,第一年由于经验不丰富,草莓西红柿得了病虫害导致减产。“产量减少三分之一左右,但是5亩地的大棚仍然卖了16万元。”李璠说,这比原来种普通的西红柿收入仍然高。
而且,草莓西红柿单价高,“最高的时候批发价为7元一斤,但是产量要比传统的西红柿少。产量少意味着工作量少。”李璠说,此前管理这5亩大棚,他们一家三口从早忙到晚,他都抽不出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但是,种植了草莓西红柿以后,工作量减少了很多。一般到了收获比较忙的时候,他会在家帮忙,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由父母管理。同时,他们还雇了一个当地的村民帮忙管理。一个月也有五六千元工资。
与雇佣的师傅查看黄瓜的长势
“今年的收获很不错,产量要比去年高,”李璠说,经过筛选,他找到了最好的苗种,同时管理技术也更加成熟,今年的西红柿大丰收。再有10来天就可以收获上市了。预计这5亩地大棚,一年的收入能达到30万左右。
三人合伙创业 打造“基地+加工+销售”模式
大棚里种草莓西红柿,只是他很小的一部分工作,他们公司的主要园区都在胶州。草莓西红柿的销路,也是通过公司的品牌才打通的。
2022年,当时作为新农人参加了会议,于是认识了同样从北京辞掉高管工作的孙玉豪。之后,他们又遇到了另外一个合伙人,三人成立了公司。他也成为了年龄最小的合伙人。
李璠说,当时他们创业就瞄准了现在农产品的痛点,就是如何更好地销售出去。首先就是建立一个品牌,确保品质。其次,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一个顺畅的销售渠道。
成立以后,他们主要选择了社区团购加网络销售的模式。“当时都是去一些大的商超跟大的社区团长对接。”李璠说,他带着自家公司生产出来的样品,挨家挨户去对接。很多人看到他这么年轻,会觉着他就是一个中介,从别人手里批发了产品,然后加价销售。
为了赢得别人的信任,他也会主动邀请商家到基地去参观。“跑客户的时候,经常忙到凌晨。”李璠说,慢慢认识了二三十个大的社区团长以后,销路就打开了。在销售的同时,他更关注品质,只有依靠品质,才能让销售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