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广告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养虾业创新力最为活跃,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这是一位同行总结的世界5种先进的虾类养殖模式,在笔者看来,有些模式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甚至已经被大家证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但为什么能在一些国家落地生根,并拥有很高的呼声,究其原因是国情不一样,市场不一样,养殖模式自然也不一样。
养殖最终的目的是赚钱,技术和模式都是为了赚钱服务的,如果这个模式在当地无法赚钱,自然就会被淘汰。但存在就有价值,每一种模式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目前,世界上约有50个虾类养殖国家和主要养殖地区,如东南亚、中国、印度、美国和中东。养殖最普遍的虾是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在世界范围内,虾类养殖拥有许多先进的虾类养殖技术,它们被广泛应用,例如:Copefloc、BioSipec技术等使用完全天然饵料的新虾类养殖技术、使用发酵植物饲料养虾的技术、在池塘中分三个阶段进行虾类养殖的技术、超密集跑道养殖技术、超集约生物絮团养殖技术、精养虾养殖中的半生物絮团技术、大棚超高密度养殖技术等。
仿生学养殖(COPEFLOC技术)
Copefloc是一个术语,用于指代在泰国蓬勃发展的新虾养殖技术,或者你可以称之为仿生学养殖。Copefloc=Copepods(桡足类浮游动物)+Biofloc(生物絮团)是一种虾类养殖技术,它通过在水体泼发酵豆粕培养桡足类动物、生物絮团物颗粒和底栖软体动物等作为养殖虾的主要食物来源,绝对不使用人工饲料,也不用药。生物絮团是藻类、细菌、原生动物和有机物质颗粒(如鱼粪和食物残渣)的复合体,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磷)的很好的来源。
关于此模式我们以前有报道过,在海南曾有人践行,利用发酵的米糠,麦糠及豆渣作为饲料的仿生学养虾的大概操作思路是这样的:进水后不消毒,每亩用25-35公斤已粉碎的不带谷壳米糠泼水,米糠越多能培养更多的桡足类生物。在养水期间必需加大暴气,以加快桡足类的生长以及作为虾苗的前期生长的天然饲料。同时,如果使用链条或扒翻机来搅动塘底,将大大减少塘面浮膜的产生,并加快改善塘底。在下苗前先暴气7-10天,检查水中浮游生物如桡足类、无脊髓动物、硅藻是否在充足密度。当然,如果能标苗后再过塘那是最好的,试水成功即可以投苗。在投苗后15天内,每天扒翻20%的塘底。根据水的透明度(最理想为30公分)每日泼洒发酵过的米糠,清早和下午各一次。如果溶氧下降很厉害时,应立即停止泼洒米糠。发酵米糖主要用于培水和浮游生物,以及给虾所摄食。
此外,还要利用豆粕来增加蛋白供应。在下苗7天后,每日将适量已发酵的豆粕分为3-4餐投喂。其实在养殖过程中,麦糠、花生麸、椰肉粕都可以用于发酵利用。
用发酵豆粕喂虾,同时可以培养浮游动物
半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技术)
生物絮团技术是一种集约化养殖技术,大家应该也不陌生了,通过在水体中补充碳源和益生菌,形成生物絮团,一来可以为虾提供天然食物,同时帮助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并抑制有害微生物,同时分解有机质。该技术通过为异养细菌在水产养殖水中生长创造最佳条件,解决了池塘中有机废物的问题。此外,Semi-Biofloc(半生物絮团)技术是对Biofloc技术的改进,但是通过将碳/氮比例调整为>1.5,可以更轻松地管理池塘环境。自养生物(主要为绿藻)占池塘系统的30%-40%,异养生物(主要为Bacilus)为60%-70%。
一位业者曾经和我说过,生物絮团其实就是一种水处理的技术,很成熟,并不神秘。但是要和养虾结合在一起,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要求的产量越高,难度就越大。目前我们所了解的用生物絮团养虾,产量控制在6-8斤/方是比较可控的。
多阶段的集约化养殖(BIOSIPEC技术)
BioSipec技术是一种多阶段的集约化养殖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三段式养殖,分为苗期养殖和养成期养殖。苗期养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室内的水泥池中完成,第二阶段在室内的帆布池中进行,养成期在室外池塘中进行。该模式使用工业饲料和益生菌管理池塘环境。此外,应用诸如水处理系统之类的科学和技术进步来提高生物安全性和预防流行病;特殊的曝气系统可降低能源成本,优化池塘的溶氧含量;带有声音传感器的自动喂食系统有助于根据虾的需求进行喂食,并减少饲料消耗因子;使用不携带物定病原(SPF)的虾苗等。该模式一年可以养5茬虾,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
三相虾类养殖系统
三相虾类养殖系统是大型轮虫和桡足类结合的系统,以帮助缩短周期。在不依赖于商业饲料中其它蛋白质来源的情况下,可显着提高虾的产量。这种多阶段的养殖系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开辟了通过使用天然饵料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新机会。
循环水产养殖系统(RAS养殖技术)
循环水产养殖系统(RAS)大家应该不陌生了,甚至被视为水产养殖的终极目标。它通过生物过滤和机械过滤相结合,将养殖水体的污染成份去除出养殖系统,维持水质优良稳定。循环水养殖系统已成为发展的重点模型,并带来了一定的效果。
在他的报告中显示,2019年,循环水系统在中国提供了总产量的6%,在美国和欧洲提供了12%,预计到2020年,水产养殖将满足全球需求的62%,其中40%将由先进的RAS系统提供。我不知道他所说的6%是不是单是指对虾品种,如果是,这个数据应该是值得更推敲。就目前而言,纯循环水养虾在国内还很难实现持续稳定的盈利,经济上不可行,停留在项目研究层面的居多。
大家先别喷,你看不上的技术模式,甚至被认为落后的模式,不等于没有价值。大家都应该理性地思考,简而言之,世界上虾类养殖模式很多,每种都有优缺点,投资规模也不同,先不先进不好用同一标准评判,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因此要根据养殖者的实际情况来衡量,及时选择合适的养殖技术,以实现最高的经济效益。
聚焦|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