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谭德才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一
前言
“桌子不稳地不平,支书家住谭家营,爬坡上坎进农户,全心全意为我们;甘杉坝子平又平,家家户户种党参,男女老少把活干,两年建成小康村。”每每走进茂林甘杉,总能听到群众传唱这样一些平实无华的山歌,用以赞颂老村干谭德才一心为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谭德才同志带领甘杉村群众思变前行、顽强拼搏,闯出了一条高寒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
蓝天下面,一台旋耕机加足了马力在使劲翻土,四五十人有的施肥、有的开厢、有的覆膜、有的植苗……时下,笔者走进永善县茂林镇甘杉村谭家营,目睹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劳作场景,这是茂林镇甘杉村原党支部书记、现永善县茂林镇永兴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德才,在带领大伙栽种党参,为下一个丰收播撒希望。
看着乡亲们激情高涨的劳动场面,笔者急忙跑到地里与大家交谈起来。
“老乡,你们去年种党参收入怎么样?”采访组的同志话音刚落,站在身旁的一个妇女乐呵呵地回应,“前些年,我一直是在家带孙子,家里有5亩土地,种洋芋每年能挖到5000斤,顶多就卖2000元。谭二哥成立合作社后,我把自家的土地拿来入了股,平常就给他们做工,收入比起以前高多了,去年我的工钱就有14000多元。”55岁的姜太英感到十分满足。
“谭显奎是谭家营最弱势的一户人家,夫妻都是残疾人,4个孩子头脑也不灵光,全家人以前的生活全靠政府低保。在合作社,大家都很关心他,虽然他每天干的活不如正常人一半,但开给他的工钱都是50元一天,谭二哥带着大家种党参,彻底改变这个家庭的生活。”村民刘世昌这样说道。
地内,一位白发苍苍、身形佝偻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她双膝跪地,麻利地铲土盖膜。“别看她今年73岁了,还精神得很!干活路,我们中间很多人都不如她。”陈兴芝带着赞许的目光告诉笔者,那是她们合作社里年龄最大的张正芬老人,从合作社开始种植党参,她就成了合作社的长工,每月都能挣1200多元的工钱。
陈应荣、刘仕妹、姜太英……点到名的一个一个来领钱。在地边的一处民居屋檐下,合作社开起了临时银行,给入股群众和工人发放工资、股金和入股分红。笔者闻声过去,看见两张简易桌上放满了钱,乡亲们一个个领着钞票,脸上露出喜悦的微笑。村民陈应荣告诉笔者,她3月份的工资领到1769元,去年一年的土地入股金加上工资和分得的利润,一共收入2万多元。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耕耘,谭德才带领大伙种植的党参有了收益。2015年,永兴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挖了近350亩党参,收获干党参16.3吨,售价75元/公斤,卖出秧苗4500公斤,售价20元/公斤,收入达131万多元。
“刚开始种,缺乏精细化管理,亩产鲜党参只是近千斤。但搞传统种植,玉米最高亩产900斤、洋芋最高亩产4000斤,产值不超过1000元。按现在的产量和市场价格,种党参亩产值可达5000元,除去化肥、地膜、种子、劳力等成本,纯收入可达近3000元。”合作社会计谭德印向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为提高党参产量,谭德才又开始探索起精耕细作的路子。今年,他带着大伙采用有机肥,种了30亩样板,目标是向着亩产2000斤努力。
夜幕,采访组留宿谭家营,乡亲们围着在合作社里,对唱山歌表心情:“心中亲切谭二哥,豪言壮语都不多,踏遍千辛和万苦,活在人们心窝窝。甘杉坝子平又平,河坝有个谭家营,这里群众干劲大,小康路上领路人。”
文图|周兴文 陈 洪 文 剑
编辑|马进荣 投稿邮箱|ysxxw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