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拖欠是减少资金占用、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国家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治理账款拖欠,阶段性成效明显,但变相拖欠、边清边欠还不同程度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据统计,2018年以来国务院至少14次研究解决拖欠问题,足见化解拖欠之艰巨性。
为掌握拖欠账款发展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统计分析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上市挂牌企业,择取2016年-2021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比较完整的10618家企业作为样本,分析发现我国企业的应付款(含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占总负债比重总体平稳,但水平相对偏高;其中,应付款构成中,应付票据的占比不断提升。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议价能力强,应付款占总负债指标相对较高,票据使用更多;分所有制类型看,央企、地方国企和民企是应付款主体;分行业领域看,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房地产四个行业的应付款占总负债比重持续提高;分区域看,西部地区企业的应付款和应收款指标都在走高。
“1万余家样本上市企业的应付款水平相对偏高、结构性问题突出。企业拖欠仍亟须化解,未来需要精准发力,统筹完善政策工具组合,形成全周期的防范和化解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马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在前期既有立法和清欠行动的基础上,根据拖欠主体和类型不同,分类精准施策,对政府和事业单位拖欠要强化刚性约束;对国有企业要完善债务风险防范和考核机制;对大型企业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运用反垄断工具,保障交易条件的公平性;同时还要加强分行业、分区域的精准指导。加快健全全流程防范和化解机制,进一步强化制度约束力。
应付款增长较快占总负债的比重总体稳定
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除比拼产品质量外,还比拼交易条件,例如能否提供赊销服务,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供货方资产栏就有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购货方负债栏中就有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
纳入分析的1万余家样本企业基本都是我国各行各业的优质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在供应链中可争取到对自身有利的交易条件,例如对上游供货方要求其拉长账期,占用对手资金,对自己的下游客户则要求尽快结算,回笼资金。
据马源介绍,从绝对指标看,2016年到2021年上半年,纳入分析的样本企业应付款(含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两类)从7.5万亿元增到12.5万亿元,年均增长11.9%;同期,应收款(含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两类)从5.2万亿元增长到7.4万亿元,年均增长8.3%。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速,应付款都大于或快于应收款。从相对指标看,五年多来,应付款占总负债比重在24%到25%之间波动,总体平稳。
“加快应付款项清算,有助于缓解供货方资金流紧张局面,减少不必要的短期融资需求,进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供应链资金流转效率。2020年,样本上市企业应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为25.1%,说明企业占用上游供货方款项显著偏高。与此相对应的是,样本企业的应收款占总资产比重仅为8.4%,说明企业对回款控制要求比较严。”马源说。
以往,账款结算以现金结算为主,近年来,企业之间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进行结算的现象日益常见,供货方拿到票据后,若急需用现金(如支付工资、租金等),只能牺牲利润提前贴现。
“2016年到2021年上半年,样本企业应付票据从1.4万亿元增到2.7万亿元,占应付款比重从18.8%升到21.4%,尤其是2021年上半年,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应付票据占比指标均明显抬头。同期,样本企业的应收票据却从1万亿元降到0.7万亿元,这说明样本企业本身并不乐意收取票据。”马源说。
账款拖欠仍存深层次问题 一些新情况须引起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角债”问题。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法》,2019年到2020年国务院先后推出《政府投资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一法三条例”形成了治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的基本法规框架。
2018年以来,我国持续开展专项清欠行动,强化抽查、督促和审计。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长效机制,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商业汇票期限由1年缩短为6个月,1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指出“受国内外复杂严峻环境和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增长较快、被拖欠情况增多”,部署治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与此同时,我国还开展执法检查和大督查,推动法规实施。
“2018年以来的清欠行动阶段性成效比较突出,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仍须破解。”马源说。
他举例,从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中小企业促进法》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报告看,超过半数的中小企业存在被拖欠账款问题,地方清偿财力有限,大企业清欠主动性不足,中小企业担心影响商业合作又不敢追索,影响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客观上加大了融资需求,背负了额外的融资成本。再如,2020年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2021年第八次大督查也都发现,部分地方清欠工作进度缓慢,仍然存在拖欠还款时间、瞒报拖欠额度、违规新增拖欠、边清边欠等典型问题。
“2021年以来,我们在多地调研时也发现一些新情况,例如拖欠更为隐蔽,一些地方拖欠地方平台公司,平台公司再拖欠民企;一些大型企业用票据来支付,中小企业只能照单接收;有些工程项目虽已竣工,但财评、审计久拖不决,无法按时结算;还有异地清欠难等。”马源说。
大中型企业票据使用更多 须完善竞争政策保障公平交易
从企业规模来看,纳入分析的样本企业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大中小企业。样本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大中型企业议价能力强,应付款占总负债指标相对较高,票据使用更多。
据马源介绍,2016年-2019年的四年间,大中小企业的应付款占总负债比重在24%-26%之间,相差不多;到2020年、2021年上半年,大型企业这一指标基本平稳,中型企业小幅抬升,但小型企业的应付款指标就大幅下降了。从票据使用看,大型企业应付票据占应付款的比重五年来持续提高,中型企业近三年也在提高,说明通过汇票来支付的现象变得突出。
“大型企业处于优势地位,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均有能力去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被拖欠的中小企业考虑到商业合作的长期性、持续性,往往不情愿去走司法诉讼通道,或者说单纯靠市场机制很难制止这类行为。需要从竞争政策入手,来保障不同规模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交易。”马源说。
马源建议,“要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政府投资条例》规定,将不履行及时支付义务、未披露逾期支付信息的大型企业纳入全国信用平台,对无理由不予兑现的,自动纳入企业年度报告,对外公开。同时,要重点关注交易条件的不公平性,建议研究将恶意拖欠账款行为列入《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行为中,禁止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如格式合同、霸王条款、强制使用汇票结算等,完善监测、举报和协调处置机制,制止大型企业滥用市场力量。”
不同所有制企业应付款变化各异拖欠主体新苗头值得关注
纳入分析的样本企业中,既有央企,也有民企、外企等。
据马源介绍,分析发现,从2016年到2021年,在全部样本企业中,中央国有企业的应付款占当年全部应付款的比重从45.6%下降到39.2%,地方国企则从21.9%提高到22.8%,两者合计从66.2%降到62%,说明这几年治理成效突出。同时,民营企业这一占比从21.4%提到25.7%,在应付款中的比重提高。
“但还要看到,央企和地方国企应付款绝对额大,集体企业应付款占总负债比例高。”马源说。对此,他建议,一方面要强化监测预警,例如在集团层面运用数字化手段,监测下属公司应付、应收账款及票据等指标,建立预警机制,推动按合同进度及时收付款;另一方面可考虑将应付款占总负债比重等相关指标,列入作为重点关注指标,推动主动偿还,稳步减少占款。
四个行业的应付款占总负债比重提升 建议强化分类施策和精准发力
不同行业的账期不同、结算惯例也不同,各行业之间横向对比意义不大,但可以对同一个行业不同年份的指标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样本中17个行业的应付款占总负债比重指标显示,五年多来,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房地产这四个行业的指标明显上升。
马源认为,对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考虑到各领域数字化改造需求井喷,上下游信用扩张,应付款及应收款指标同步提升。对于“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下游客户主要是医疗机构),这些企业的应收款指标从10%上涨到15.2%,在资金难以到账的情况下,应付款指标被动抬升。对于“制造业”,应付款指标持续走高,但其应收款指标却从15.7%下降到12.4%,说明纳入样本的制造企业相对景气、市场地位趋强。对于“房地产业”,其应付款指标这两年小幅提升,考虑到其应付款绝对额较高,需要进一步注意。
“五年来,样本企业应付款占总负债比例总体稳定,但信息技术、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应付款指标走高,这值得关注。未来,要聚焦重点行业,强化分类施策、精准发力。”马源建议,可考虑推动各个领域或行业协会、商会在国家法规要求基础上,结合行业结算惯例,分行业设置参考数据,例如账期、结算进度以及应付款占总负债(或流动负债)比重等,甚至推动金融机构将其作为与授信负向挂钩的重要指标。
西部企业应付款指标持续走高 须加强定向监测和防范潜在风险
受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化水平、企业发展活力和区域信用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位于不同地区的企业对交易条件也有差异。
样本企业的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1年上半年,样本中的西部企业的应付款从0.7万亿元增长到1.2万亿元,占总负债的比重从32.5%升到43.6%,增加了11.1个百分点;同时,西部地区企业的应收指标也在上扬,与东部、中部地区的趋势相反,说明西部企业信用扩张,应收和应付风险在提高。
在样本企业中,五年来东北企业的应付票据占应付款比重从29.4%升到40.2%,提升10.8个百分点,说明通过票据来支付提升较快。
“需要关注应付款指标在区域分布上出现的这些新变化。”马源提醒。他建议,加强定向监测,摸排应付款指标上升、票据占比不断提升的综合影响因素,针对性防范潜在的回款和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