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务院督查激励双创示范基地典型经验之十二

探索融通创新有效模式 打造创新创业新标杆

(重庆两江新区双创示范基地)

重庆两江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紧抓做实科技创新这个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探索高质量融通发展路径,示范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完善创新平台,促进区域融通发展

推动三大创新平台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坚持“科创+产业”,围绕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加快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集聚大院大所35家;礼嘉智慧公园推进“科技+应用”,全面完成2020年线上智博会主场馆任务,智能制造场景体验成为展示重庆“智造重镇”的风采的窗口;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抢抓国家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双核心区”建设机遇,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增强,集聚数字经济企业超过5700家,数字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四分之一。

推动双创孵化平台建设。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度孵化体系,在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型孵化器,定期开展创新创业载体运营单位绩效评估,目前新区专业型双创载体占比达到70%以上。新区市级及以上双创载体39家,其中科技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28家,累计孵化企业3000家。

二、强化金融支撑,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设立220亿元的两江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10亿元两江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的两江现代服务业基金。开展企业融资服务创新试点,累计为631家科技型企业提供债权融资,发放信用贷款累计达18.5亿元。与国家信息中心、工商银行总行联合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创新试点---信易贷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云平台,累计申请贷款金额超5亿元。

全力助推企业上市。拟定《两江新区上市公司“千里马工程”行动计划(2020-2023)》《重庆两江新区拟上市重点培育企业奖补办法》,精准靶向指导,搭建培育引导、新三板挂牌、境内外上市的上市主体资源梯队,23家企业进入市级拟上市企业储备库,7家企业进入市级拟上市企业重点培育库。

三、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企业开办流程,实现“一次提交”,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全流程“一日办结”。联合天府新区,开设“两江天府合作办事窗口”,率先实现异地证照互办互发。2020年新增市场主体19901户,注册资本1957.18亿元,同比增25.1%、154.96%。提升政务服务成效,新区572项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压缩比87.19%,平均到场次数0.11次,全程网办占比89.16%。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对涉及的537项“证照分离”试点改革事项,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

完善双创主体培育体系。加大龙头企业引育力度,马上消费金融、零壹空间上榜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聚土网上榜新晋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加大大院大所大学引进力度,区域内已集聚北理工创新中心、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计划,科企、高企培育再创新高。2020年新增科技型企业数量同比增长71%,累计达2219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5%,累计达506家。

四、深化双创服务,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两江新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积极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离岸创新创业服务。推动“易智网”建设,围绕“源头供给—转移转化—产业育成”创新链条,构建线上一张网、线下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环重科院创新生态圈”建设,建设一批联合共享实验室、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新区建设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签约共建沪渝协同创新中心。

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做大做强“平台型”龙头创业企业。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聚众智、汇众力、创众业”,超过1000万专业人才在平台注册,孵化出10万余家公司,带动了100多万人就业。以“才聚两江云端战‘疫’”为主题,依托“两江英才荟”人才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方式,创新做好人才引育和人才服务工作。疫情期间的全球“云”引才活动作为全市首场“直播引才”活动,创下了550余万人在线观看、岗位累计访问量超300万、4万余份高端人才简历投递的火爆记录。

优质营商环境经济发展_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_打造优秀营商环境

图:重庆两江新区创新创业活动现场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