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超是乐山井研县人,四川省级部门正厅级退休干部。他常常用“一辈子都与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来诠释自己的“农”字情结。2007年初,退休后的范敬超怀着“为家乡发展办实事,为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探路径”的梦想,回到家乡。
范敬超查看果树长势
从退休厅官到村民口中打造百万富翁的老爷子,范敬超用12年时间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淘汰过时品种打造优质水果
2007年范敬超到四川省仁寿县调研,在当地的一处果园,发现了一种从来没见过的果子。范敬超回忆道:“漫山遍野的优质果,赏心悦目。我看到树上结的果子多,产量高,农民的房子修得非常好,青壮年在外打工的也很少。我知道这个产业的效益一定很好。”范敬超看到是清见柑橘,当时刚从日本引进不久。经过调研得知,井研县与仁寿县气候、土壤环境相近,这种优质的水果也适宜于家乡种植。
范敬超决定返乡创业当农民,而且还是种植柑橘,这个决定引起不小的轰动,但在家乡人眼里却是注定要赔钱的。井研县是传统的柑橘种植区,2007年由于柑橘产量过剩,市场价几毛钱一斤。柑橘卖不上价,大量柑橘滞销。正如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说的:人永远都有选择。无论是决定创业还是柑橘品种的选择,范敬超都是一个理性的乐观派。他坚信被淘汰的是过时的品种,优质水果永远是有市场的。
柑橘长势喜人
事实确实如此,这些年,柑橘产业百家争鸣,五年前在市场、超市看到的柑橘多是“砂糖橘”、“温州蜜柑”、“赣南脐橙”、“琯溪蜜柚”,现在却多了许多新面孔,“丑橘(不知火)”、“粑粑柑(春见)”、“红美人”、“沃柑”等品种销售火爆。
12年探索柑橘发展路从10亩地到销售过亿十二年的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回乡创业不仅是范敬超的一种人生观、一种选择,更是对三农事业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怀。范敬超用自己的行动镌刻出“生命不息,创业不止”。
从最初10亩地种下505株清见柑橘苗,取名“橘梦园”,到成立繁盛杂交柑桔专业合作社,获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再到如今拥有3.8万亩杂交柑橘果园,合作社销售额超过1亿元,带动7个乡镇 30个村发展柑橘产业。
范敬超花了整整12年、105120个小时,摸石头过河,探索家乡柑橘发展之路。从肥料、灌溉、修剪……开始改善,一点点提高。为了掌握影响柑橘酸甜度的因素,他白天盯着果树观察、分析、测试,晚上经常翻查资料到深夜。但范敬超并没有满足,不断寻找优化产区模式的方法,改良土壤、提升柑橘卖相。
点赞井研柑橘
井研县为丘陵地区,平均17.5℃的气温、1000小时的年日照量,十分适合杂交柑橘生长。范敬超带领繁盛果业依据产量高、品质好选择柑橘中的新门类、新品系,避开传统柑橘老品种,挑选亲和力好,抗逆性强的软枝香橙做为砧木。深受市场青睐的杂交柑,逐步形成四季挂果,春有“不知火”,夏有“清见”,秋有“爱媛”,冬有“春见”,一年四季采鲜果,一年四季好滋味的杂交柑种植体系。果园第4年投产,第5年盛产,亩产量达6000斤左右,亩均纯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根据市场变动,采用高接技术换种新品,始终占领品种、品质、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创新“大园区,小农场”模式整合生产要素范敬超执著的梦,是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之梦,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之梦。“我之所以存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存在的价值、存在的必要,就是干这件事”,范敬超这样钟情于井研柑橘产业的发展。
在柑橘产区,经常遇到人均耕地少,户均承包管理仅为几亩,土地分散零碎的问题。范敬超带领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于2013年创建“大园区、小农场”的双团队经营模式。范敬超常说:“党和人民培养我几十年,使我具备了群众工作、综合协调、战略谋划的三大本领。我决心用创建现代果业的实际成绩来报答党和人民。”
龙泉山脉尾端,漫漫丘陵地上的柑橘树
合作社大规模集中成片流转土地,打造高标准果园,果园建好后,及时发包(或转让)给来自各地的创业人员。该模式充分发挥了范敬超几十年从政形成的“熟悉群众工作,会做综合协调,善于调研谋划”的优势。
范敬超带领繁盛果业按设施农业建园,按现代果业和乡村旅游的要求,建设四级公路网,每个山头丘陵互联互通;蓄水、引水、提水结合,管道输送到果园每块地,并从2017年起,在管灌基础上普遍提升为滴灌;电到果园,三相两相电配套。
“大园区,小农场”的模式吸引了各地投资者慕名而来,大批青年返乡创业,以青壮年为主体的业主认为,承包繁盛果业果园“省时、省钱、省事”,随着入园创业的人员日益增多,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了大集聚、大整合。百里产业大环线乡亲致富好门路范敬超带领繁盛果业,“十三五”期间,计划初步建成井研县第一条百里产业环线和乐山市中区、自贡市贡井区两个杂柑基地,全覆盖的公路网络,实现大园区互通互联,建成后覆盖20个乡镇的80个村,打造10万亩以上的优质杂交柑橘现代果园。
井研柑橘百里产业环线
在创新模式的带动下,范敬超为乡亲们致富寻到好门路。产业覆盖区的广大农民得到4个方面实惠:一是土地不再撂荒。不投入、不操心。流转的土地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400至600元;二是家门口打工。按月领薪,人均年收入2万元至6万元左右,产业覆盖区广大农民纯收入成倍增长;三是务工学技术,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四是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纷纷返乡创业,承包果园。产业发展有效破解了农村人口老龄化旱地撂荒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难题。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大幅提升。
文 | 南方农村报记者张天旗、蒋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