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全面深化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推动“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2023年,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会同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开展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评选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机制类优秀案例”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产品服务类优秀案例”共20则。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特别策划“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专栏,集中展示四川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典型经验,以促进交流互鉴,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水平。
【案例十】
“绿色+普惠+改革”,助力擦亮净土阿坝金字招牌
一、案例概述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四川省阿坝州出台《阿坝州“三家园”十百千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推进“三家园”建设为抓手,集中资金、项目分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明确建成10个省级以上农牧产业园区、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村、培养1000名乡村振兴带头人的任务目标。人行阿坝州分行锚定“三家园”建设目标,以“普惠+绿色+改革”为抓手,切实加大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有效缓解了涉农信贷需求主体缺乏有效抵质押物、涉农经济主体盈利不足迫切希望降低融资成本、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偏弱等困境。该案例获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机制类优秀案例”奖项。
二、主要做法
(一)向“绿色”要潜力
阿坝州金融系统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通过差异化信贷手段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循环领域倾斜。将市场作为绿色价值与绿色价格的转换器,结合全州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建设,优先选择市场接受度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绿色增值示范,将贷款金额、贷款利率与经营主体绿色表现挂钩,引导经营主体坚守绿色发展定位。
(二)向“普惠”要合力
阿坝州以普惠金融为切入点,探索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路径。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强化信贷、保险和担保的政策协同,围绕“净土阿坝”品牌建设,探索出企业品牌、金融科技赋能、商业性政策性保险的增信措施与分险模式。
(三)向“改革”要活力
人民银行推动财政部门出台《阿坝州深入实施财政金融互动政策的配套措施》,明确对十项金融任务完成较好的金融机构、县(市)政府进行财政贴息和奖补。创新“乡村振兴+再贷款”支持模式,引导法人金融机构积极运用再贷款资金,助推101个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稳固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双向联络员”模式,确定1090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书记作为村组金融联络员,对应选优配强1090名金融联络员。
三、优势亮点
(一)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布局
阿坝州绿色资源富集,据生态部门测算,全州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超1万亿元,但价值转化率仅约3%。据此,阿坝州分行围绕“绿色资源丰富的绿色金融示范带”定位,以生态价值的转化研究与探索为重点,根据全州13个县(市)环境、人口、金融存量等要素分布,将全州划分为“示范、提升、加快、追赶”四个区,分别制定量化指标和支持任务,差异化推进。
(二)以重点突破实现以点带面
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注重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开展金融支持“十百千”专项行动,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对重点群体倾斜信贷资源。对三类涉农重点群体实行“一对一”责任制帮扶,定期开展融资辅导、工具选择等金融顾问服务,确保实现抓点示范、连点成线、串线成面的正向示范性作用。
(三)以横向联动实现功能聚集
发挥横向联动作用抓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作为金融政策、财政政策、行业政策融合融通的示范点。通过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财政部门贴息和风险补偿、行业主管部门专项资金支持和基层政府完善基础设施,开创各部门“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良好工作局面。
四、实践效果
(一)乡村振兴领域贷款量增价降
2023年末,全州涉农贷款余额409.7亿元,同比增长13.9%。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1%,较去年同期下降73个BP。
(二)产业基地建设成效初显
基地带动辐射效果逐步显现,不仅成为各自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更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州已建成101个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基地,累计发放再贷款3.7亿元,撬动信贷资金投放22.5亿元,带动农户2.4万户。
(三)农户信用贷款占比持续上升
通过“双向联络员”搭建农户与金融机构的沟通桥梁,让金融机构更加了解农户的金融需求,创设更符合各类产业生产周期的金融产品。截至三季度末,阿坝州农户信用贷款余额56.5亿元,同比增长52.5%,占农户贷款的65%。
(四)农业保险分险保障功能有效发挥
2023年末,特色水果种植保险保费收入738万元,牦牛保险保费收入2.27亿元,分别赔付154万元、2.6亿元,农业支柱产业保险的“保护伞”作用得到发挥。
(人民银行阿坝州分行供稿)
【案例十一】
创新“业主自营+租赁+耕地返还”运营模式
因地制宜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一、案例概述
国开行四川分行持续将支持革命老区发展作为支持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积极按照《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培育壮大革命老区特色产业,支持革命老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关要求,主动作为积极做好巴中市高标准农田的开发培育工作,通过高层推动形成银政合作共识、创新市场化运营模式丰富项目现金流,实现了巴中市恩阳区2022-2023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及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建设项目的融资落地,承诺贷款2亿元,发放贷款2亿元,打造高标准农田接近10万亩。该案例获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产品服务类优秀案例”奖项。
二、具体做法
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高标准农田9.2万亩,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7.7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万亩,以及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新建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建设范围覆盖巴中市恩阳区司城街道、花丛镇、尹家镇、柳林镇、明阳镇、兴隆镇、双胜镇等。采用“业主自营+租赁+耕地返还”的运营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9.2万亩,实现项目市场化运营。业主自营:业主将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取的2.84万亩土地用于建设以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玉米等优质粮油为主导品种的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并将采收的粮油作物出售给当地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并每三年对恩阳区柳林镇粮食储备库销售部分稻谷、小麦,油菜籽等作物进行轮换,取得粮油作物销售收入;租赁:将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取的2.84万亩土地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后出租给种植大户,以获取高标准农田土地租金收入;耕地返还:将剩余的3.52万亩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返还给地方农民发展粮油作物种植。同时,业主及租赁土地的种植大户将聘用农民进行高标准农田种植养护工作,农民在取得土地流转费的基础上,还可取得一定的劳务收入。三种模式的大致土地面积比例为“自营”30%、“转租”30%、“耕地返还”40%。
三、优势亮点
(一)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融智服务优势
巴中市作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典型,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经济较弱,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交由市场化平台前,恩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由政府相关部门分头实施,在资金使用、投入标准、建设内容、组织实施等各方面要求不尽一致,市场化程度较低,实施进度缓慢。为统筹收益平衡,灵活构建收入来源,构建强有力的现金流,国开行四川分行充分考虑项目各项各方因素,提前介入项目建设内容规划,分行领导多次带队前往项目所在地,与恩阳区政府、借款人发保持沟通对接,跟踪规划情况并提出意见,同时结合当地耕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粮食作物,在保障当地农作物生产情况下,收益最大化。在现金流建设基础上,该行加强与借款人、恩阳区政府沟通对接,落实借款人、信用结构、制度安排等融资结构,形成合理可行、风险可控的融资安排。同时通过其他风险缓释措施,归集项目收益、结合借款人自身现金流,确保项目稳步落地。
(二)因地制宜创新运营模式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项目采用的“业主自营+租赁+耕地返还”的运营模式,可以多方面统筹资源,获取资金收入,既可以集中资源,打造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又可以将高标准农田租赁给种植大户,以获取土地租金收入,同时又将资源返还,将部分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返还给地方农民发展粮油作物种植,业主和租赁土地的种植大户可以也聘用地方农民进行高标准农田种植养护工作,让本地及周边区域内农户优先就地务工,解决就地就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农民可通过投工投劳方式,增加工资性收入,并且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四、实践效果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以《抢农抓农 多举措助力春耕备耕》为题,以恩阳区尹家镇下苏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为例,聚焦恩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四川电视台《四川新闻联播》头条,以《春分时节抢农时 万象“耕”新蜀乡忙》为题,报道恩阳高标准农田建设。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供稿)
【案例十二】
科技产业兴农,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一、案例概述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建设银行四川分行创新搭建了“科技产业兴农平台”,在着力缓解农村地区农业技术“需求上不来,供给下不去”矛盾的同时,积极探索“融资融智、创新创业、兴业兴村”为特点的“科技+金融”助推乡村振兴路径,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技术和金融“双保险”。该案例获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产品服务类优秀案例”奖项。
二、具体做法
(一)平台建设
“科技产业兴农平台”依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搭建了“提问-解答-激励-数据应用”四位一体的整体服务架构。一是通过“在线问诊”功能为农户提供分类别、分区域、分层级的农业生产问题一站式在线问诊、专家答疑,及时、便捷地为农户提供“线上+线下”的农业生产问题解决方案。二是通过“技术对接”功能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有针对性地输出给亟需依靠农业科技转型升级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农村地区农业科技需求与农业技术成果供给出现脱节问题及传统农技推广方式呈现效率低下问题。三是通过“服务专区”功能为农户和银行搭建沟通服务桥梁,农户可在线提交支付结算、贷款融资等金融和非金融需求,建设银行根据农户实际需求提供线上和线下服务。
(二)资源融合
充分整合相关资源优势,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建设银行推进“裕农通”业主与科技信息员相融合,通过建立线下服务团队,优势互补,渠道互补,深入农村,实现农业科技服务、金融服务、非金融服务整体下沉。
(三)金融支持
运用大数据技术,基于农户问诊数据、农户生产经营情况、产业科技数据等信息,创新农户信贷产品“科技兴村贷”,通过与“科技产业兴农平台”对接,实现农户在线便捷申贷、还款,进一步从金融角度支持农户的生产经营。
三、优势亮点
一是有效促进科技农业发展,通过线上方式,有效盘活了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将农村地区农业科技需求与先进农业科技供给有效衔接,创新解决了科技需求上不来与供给下不去的矛盾。二是业务模式首创,有效促进多方共赢,首次将“裕农通”业主、四川省各级各类专家资源、乡镇农技站等实体以及配套政策相融合,实现了资源有效整合和多方共赢,为平台的长期良性运转提供了模式和资源保障。
四、实践效果
“科技产业兴农平台”已初步完成省、市、县三级平台搭建,入驻农业专家2.66万余人、平台信息员及“裕农通”业主近10万余人。预计未来三年通过“裕农通”APP为超百万人次提供各类乡村振兴综合服务。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