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
贫
[ 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项目 家家有收入 ]
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村居环境优美宜居,乡风民俗淳厚朴实,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走进郑蒲港新区,一幅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幸福画卷,在这片沃土徐徐展开。
强化产业支撑,是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撑力量。近年来,郑蒲港新区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实施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等“八大工程”以及推行户容户貌提升工程、改水改厕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发展路径更宽广,农民增收致富更有效。
小瓜蒌“种出”大产业
高质量脱贫
收入飞速
增
良好性发展
一体化运营 迅速增收
10月10日,位于郑蒲港新区白桥镇红旗村的瓜蒌种植基地里异常热闹,几个手上正忙着采收瓜蒌的村民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们从最初的单一种植,发展到现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运营。过去只卖生瓜蒌籽,现在炒熟了再卖,产值翻一倍。”红旗村党总支书记葛开云说,目前村集体收入由2016年的11.53万元,上升到2019年的76万元,在脱贫后依旧保持了逐年翻番的良好发展态势。
小瓜蒌变身“金瓜瓜”
小瓜蒌变身“金瓜瓜”,牵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让贫困群众的“小日子”美起来,特别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2014年,红旗村被列为贫困村,为了摘帽脱贫,带领贫困户致富,红旗村引入瓜蒌种植产业,在对土地进行流转建设瓜蒌产业示范基地的同时,让贫困户和一般农户在示范基地参与田间管理,获得务工收入。仅用两年时间,2016年,红旗村就从贫困村中成功出列,全村93户192个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了脱贫工作中的典范。今年,红旗村的瓜蒌种植面积340亩,预计产值将达到100万元。红旗村还通过政府扶持出资成立马鞍山市红利食品有限公司,深加工瓜蒌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并形成了产业链,创立了品牌。
小瓜蒌 致富邻乡
不仅在红旗村,在姥桥镇官塘村,小瓜蒌正不断地掘出产业“金矿”,致富乡邻。官塘村通过做大做强产业,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和周边村民增收。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贫困村村集体经济, 2019年,官塘村根据郑蒲港新区产业规划布局,结合马鞍山市“百企帮百村”活动,利用山鹰国际控股公司捐赠的100万元和郑蒲港新区专项扶贫资金76万元,流转土地165亩,规划建设官塘村瓜蒌产业基地项目,当年产值近70万元,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丰收。官塘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肖尚文说,今后,官塘村将进一步探索产业结构升级,拓宽电商销售渠道,打通市场化运作模式,确保群众得实惠,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村集体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村民收入也持续增加。今年50岁的官塘村唐杜村贫困户唐言文是瓜蒌产业的受益人之一。“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日子也有了希望有了奔头。”唐言文说,去年,他在瓜蒌基地的务工收入有3万多元。另外,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还承包了十几亩鱼塘,一年收入好几千元。
和唐言文一样,红旗村贫困户吴德如自从家里的田地被村里流转用于瓜蒌种植后,他就在这里打工了,每个月能拿到2000块钱,自己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收入也不断增加。
稻虾共生 走出致富路
高效农村生态
特色村集体经济
升级产业结构
利用土地性质 利益最大化
今年,姥桥镇姥长村小龙虾收入17余万元,稻米收入预计达27万元,鱼类收入10万元。而2017年,姥长村的村集体收入只有2万元。怎样调整升级现有的农村产业结构以适应新时代,是镇村干部苦苦思索的问题。在这求突破求发展的瓶颈期,姥长村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着力推进农民创业增收,构筑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姥长村有一条主干道叫姥长路,路南有3000亩农田,圩田较多。“这里最适合稻虾混养。”姥桥镇农业办主任阮富呈说,这种一季稻一季虾的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特性进行效益最大化,今后该模式会逐渐推广,让全村的老百姓都能尝到甜头。
扩大特色种养模式
2018年,姥桥镇姥长村尝试发展了“稻虾共生”项目,从孤舟杨、东咀自然村共流转土地140亩用于稻虾混养,设置了9个种养区域,其中水稻面积96.8亩,占比85%,虾沟面积17亩,占比15%,并铺设独立进排水渠道及耕作道路。
阮富呈算了一笔账,稻虾混养田于2018年6月中旬投入生产,采用人工插秧控制田间距,不打农药,到当年10月中下旬收割后,收获了10万斤生态大米,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7万,2019年,龙虾产值35万元,水稻产值30多万元,稻虾混养产值在65万元以上。“村里还成立了马鞍山姥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直营店等各种方式售卖稻谷,所得收益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提高了村集体为民办事的能力。”阮富呈说。
尝到了甜头之后,姥长村继续扩大特色种养的规模。去年,该村变废为宝,将荒置的中堂圩、小圩、窑子圩进行开发,在中堂圩种植水生蔬菜,养殖草鱼,小圩养殖精品水产,窑子圩养殖青虾、小龙虾和螃蟹,促进产业高效发展。
多户收益 不再零收入
短短五年时间,一批独具姥长地方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村级集体经济从2014年零收入到2019年的88.85万元,预计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万元。不仅如此,姥长村还大力发展到户产业项目,鼓励贫困户进行特色种养。
贫困户毛定银是姥长村特色种养的受益者。因大脑动脉瘤手术,毛定银一家欠下30万债务,二级伤残的他无法干重活。看到村里发展特色种养,他承包了村里2.7亩自种自养的田地,种起了毛豆。毛定银说,种毛豆有补贴,自己有低保金,村里还有公益性岗位,之前的欠款已经还得差不多了,日子也越过越好。
扶贫菊花 种出好“钱”景
多方考查调研
精准扶贫 稳定增收
刮起产业风潮
承载村民致富希望
在白桥镇大许中心村菊花种植基地,一棵棵菊花苗长势正旺,承载着村里和村民致富的希望。一直以来,大许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村集体收入不多。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大许村决定发展中药材种植,让村民们有稳定增收的产业。
“我们到多地进行了考察调研,经过多方面考虑,综合地理位置、温湿度、土壤条件等情况,最终决定种植菊花。”大许村党总支书记王亦龙说,2019年,大许村利用新区投入的22万元扶贫资金,种植了100多亩菊花,同时为了确保菊花有销路,大许村经过努力,与浙江的一个厂家签订了菊花收购协议。
白桥镇实现产值34万
此外,白桥镇还投入60多万元资金,在大许村建设了集杀青、烘干、储藏为一体的中草药加工基地,利用中草药杀青、烘干设备对菊花进行加工,烘制成菊花茶予以销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019年,大许村菊花种植实现产值34万元。
看到村里建起了菊花种植产业扶贫基地,不少贫困群众都主动过来务工,今年53岁的贫困户刘家海就是其中一位。“从去年4月开始,我就在基地里打工了。”刘家海说,妻子患有类风湿,需要在家照顾,不能外出务工,因此他就来到村里的菊花种植基地上班,“每个月固定2250元工资,即使没有活干,村里也给发工资,一年下来能有2.7万元的收入。”
短短五年时间,一批独具姥长地方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村级集体经济从2014年零收入到2019年的88.85万元,预计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万元。不仅如此,姥长村还大力发展到户产业项目,鼓励贫困户进行特色种养。
贫困户毛定银是姥长村特色种养的受益者。因大脑动脉瘤手术,毛定银一家欠下30万债务,二级伤残的他无法干重活。看到村里发展特色种养,他承包了村里2.7亩自种自养的田地,种起了毛豆。毛定银说,种毛豆有补贴,自己有低保金,村里还有公益性岗位,之前的欠款已经还得差不多了,日子也越过越好。
带动贫困户增收
“我们建设这个基地的初衷就是为了带动贫困户增收,目前有3个贫困户长期在基地务工,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王亦龙说,基地吸纳贫困群众参与菊花种植、采摘和产品加工,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村集体负责管理,基地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形成了“基地+村集体+贫困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贫困户增收。
不仅如此,大许村还以大许村劳务公司为经营主体,带动全镇75户贫困户种植菊花170亩,贫困户不但可以享受产业补贴资金,基地还以每斤1-1.5元不等的市场价格,收购贫困户采摘的新鲜菊花,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喜看沃野织锦绣,乡村振兴正当时。在郑蒲港新区各镇村,特色种养已刮起产业“风潮”,一幅“有产业、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无限活力。
郑蒲港!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