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及种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业中的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及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葡萄栽培多以普通或大棚单一栽培为主,国内很多水产养殖也以池塘单养和混养为主。葡萄栽培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主要表现在:

(1)空间利用率低,目前葡萄普遍以棚架、避雨栽培方法为主,达到一定树龄后,有些情况下,每亩只能栽培几颗,土地空间利用率很低。

(2)时间利用率低,葡萄花期为4-5月,果期为8-9月,秋、冬天除了修剪、施肥之外,不需对葡萄生长做过多干预,有大量栽培空闲时间。

(3)设施设备利用率低,避雨栽培建设的大棚,在秋、冬天有很好的增温效果,而温度对鱼生长是关键因素,不加以利用,对设施设备投入来说是很大的浪费。

(4)普通养殖需投入大量饵料,且鲜活饵料价格昂贵,产生尾水需经处理才能排放,增加了养殖成本;葡萄栽培时需要购买肥料,尤其是有机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及种养方法,以解决现有的葡萄设施栽培空间利用率低,时间利用率低,设施利用率低以及养鱼尾水处理的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包括净水池、养鱼池、操作道、蚯蚓养殖池和沉淀池;净水池向养鱼池补充水源,养鱼池内养殖耐低氧、高附加值鱼类,操作道位于养鱼池与葡萄树之间,沉淀池与养鱼池连通。

养鱼池包括多个宽度根据葡萄行距确定的养殖沟。

养殖沟内以不破坏土层的方式铺设聚乙烯防渗膜。

沉淀池通过吸污泵与养鱼池连接。

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外设有钢架大棚。

一种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方法,采用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该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鱼种选择:选择耐低氧、耐密养、高附加值的鱼类;

(2)系统构建:建造净水池、养鱼池、操作道、蚯蚓养殖池和沉淀池;

(3)系统使用:该养鱼池内养殖耐低氧、高附加值的鱼类,养殖产生的肥水被抽出后放入沉淀池沉淀,沉淀后的上层水经消毒后再入养鱼池或灌溉葡萄,沉淀后的下层水作为蚯蚓饵料和葡萄肥料;养殖的蚯蚓作为鱼类饵料,蚯蚓粪作为葡萄肥料。

步骤(1)中,鱼类包括乌鳢、泥鳅和黄鳝。

步骤(3)中,养鱼池内的含鱼残饵和粪便的肥水,通过吸污泵抽出后放入沉淀池沉淀。

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充分利用设施栽培葡萄园空间、时间,以及养殖、种植之间互相衔接利用,解决了葡萄设施栽培空间利用率低,时间利用率低,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

(2)充分利用葡萄栽培株行距间的空隙构建体种养循环系统,同时利用大棚设施,冬天增温的作用,打破鱼常规养殖冬季休眠的特性,促进鱼生长,可以使鱼提前2-3月上市,避开鱼集中年底上市高峰期,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养殖的蚯蚓,作为鱼类饵料使用,提高了鱼品质,蚯蚓粪作为葡萄栽培的有机肥料;鱼类的残饵和粪便及鱼池的肥水,作为葡萄灌溉和施肥使用,整个系统循环利用保护了环境,节省了成本,大量提高设施利用率,促进生态种植与养殖协调,大幅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平面总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生态循环种养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包括净水池、养鱼池、操作道、蚯蚓养殖池和沉淀池;具体为,利用葡萄栽培的行间隙和株间隙,开挖一定宽度的养殖沟,养殖沟的宽度根据葡萄行距确定,该养殖沟深度在1米,沟内以不破坏土层的方式铺设聚乙烯防渗膜,形成养殖池;通过净水池向养殖池补充水源;沟上沿葡萄树边,留50厘米-60厘米的操作小路;每颗葡萄树株距之间建设宽50厘米深30厘米,长度根据葡萄株距定的浅沟作为蚯蚓养殖池;养鱼池两长端分别设进水口和出水排污口,排污口接吸污泵,当养殖水过肥时,将含有鱼粪便和残饵的水,抽入沉淀池;沉淀后上层水经消毒后,可再入养鱼池,也可用于葡萄浇灌,沉淀后的下层水作为蚯蚓饵料和葡萄施肥。蚯蚓养殖池选择腐熟的牛粪或其它畜禽粪做基质,养殖出的蚯蚓消毒后直接作为鱼的鲜活饵料饲喂,蚯蚓养殖残剩的粪便,直接作为葡萄的基肥或追肥。

如图4所示,本发明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方法如下:

(1)鱼种选择,选择耐低氧、耐密养的高产特色品种,如乌鳢、泥鳅、黄鳝。

(2)系统构建,如图1所示,建造以下设备:①净水池,用于向养殖池补充干净的水源;②养鱼池,该养鱼池包括多个宽度根据葡萄行距确定为2米,深度1米的养殖沟,沟内不破坏土层铺设聚乙烯防渗膜。③操作道,该操作道位于养鱼池与葡萄树之间,50厘米-60厘米宽,既作为葡萄修剪、采摘、施肥用,也可作为鱼投饵、巡查使用。④蚯蚓养殖池,该养殖池50厘米宽30厘米深,长度根据葡萄株距确定。⑤进水口,设于方便取水端。⑥沉淀池,设于进水口相对的池子另一端,可接吸污泵,将残饵和鱼粪吸入沉淀池。沉淀后上层清水消毒后,返回养鱼池使用,也可以浇灌葡萄,下层残饵和鱼粪作为葡萄肥料或者蚯蚓饵料。⑦智能感应水泵,用来控制养鱼池,保持正常水位。⑧整个系统外面设普通钢架大棚。

(3)系统使用。养鱼池内养殖乌鳢、泥鳅、黄鳝类的耐低氧,高附加值鱼类。养殖产生的含鱼残饵和粪便的肥水,由于进水水流的作用会被集中到排水、集污口附近,用吸污泵抽出后,放入沉淀池;沉淀后上层水经消毒,可再入养鱼池,也可用于葡萄浇灌,下层水作为蚯蚓饵料和葡萄肥料。养殖的蚯蚓可以作为鱼类天然饵料使用,剩下的蚯蚓粪是葡萄很好的有机肥料。夏季葡萄给池塘和蚯蚓起遮荫作用,整个系统互相协同循环利用。

按照本发明在江苏农博园葡萄栽培基地选取1亩葡萄园改造使用,与没有改造的1亩葡萄园比较,见表1.除葡萄产量略有降低外,产值和利润指标均大幅度增长,没有多余废水排入环境,减少化肥使用,取得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表1普通葡萄栽培与鱼葡萄蚯蚓综合种养系统效果比较

技术特征:

1.一种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包括净水池、养鱼池、操作道、蚯蚓养殖池和沉淀池;所述净水池向养鱼池补充水源,所述养鱼池内养殖耐低氧、高附加值鱼类,所述操作道位于养鱼池与葡萄树之间,所述沉淀池与养鱼池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鱼池包括多个宽度根据葡萄行距确定的养殖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沟内以不破坏土层的方式铺设聚乙烯防渗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通过吸污泵与养鱼池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外设有钢架大棚。

6.一种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所述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鱼种选择:选择耐低氧、耐密养、高附加值的鱼类;

(2)系统构建:建造净水池、养鱼池、操作道、蚯蚓养殖池和沉淀池;

(3)系统使用:所述养鱼池内养殖耐低氧、高附加值的鱼类,养殖产生的肥水被抽出后放入沉淀池沉淀,沉淀后的上层水经消毒后再入养鱼池或灌溉葡萄,沉淀后的下层水作为蚯蚓饵料和葡萄肥料;养殖的蚯蚓作为鱼类饵料,蚯蚓粪作为葡萄肥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鱼类包括乌鳢、泥鳅和黄鳝。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中任一项所述的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养鱼池内的含鱼残饵和粪便的肥水,通过吸污泵抽出后放入沉淀池沉淀。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葡萄、蚯蚓生态循环种养系统及种养方法,该系统包括净水池、养鱼池、操作道、蚯蚓养殖池和沉淀池;净水池向养鱼池补充水源,养鱼池内养殖耐低氧、高附加值鱼类,操作道位于养鱼池与葡萄树之间,沉淀池与养鱼池连通。该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鱼种选择:选择耐低氧、高附加值的鱼类;系统构建:建造净水池、养鱼池、操作道、蚯蚓养殖池和沉淀池;系统使用:养鱼池内养殖鱼类产生的肥水被抽出后放入沉淀池,沉淀后的上层水经消毒后再入养鱼池或灌溉葡萄,沉淀的下层水作为蚯蚓饵料和葡萄肥料。本发明利用设施栽培葡萄园空间、时间,以及养殖、种植之间的衔接利用,解决了葡萄栽培空间、时间利用率低以及养鱼尾水处理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军;杨广荣;王煜恒;王会聪;张坤;李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02.27

技术公布日:2020.06.30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