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通讯员乌清报道)在精河县托里乡乌兰旦达盖村有个生态养殖场。这个养殖场让刘兴民从下岗工人变成了致富能手,也让他尝到了创业的艰辛与喜悦。
从2001年起,下岗后的刘兴民当过油漆工、电焊工、木工、石匠等,但是收入都是仅能维持温饱。“别在外面了,回来和我一起开荒造林吧!”父亲对刘兴民说。他最终选择回到村里继承父亲的事业。2003年,他一次性投入7万元,在戈壁滩上栽种杨树500亩。
刘兴民没有把思路禁锢在这片尚需时日才能有所收益的土地上。当时,有关食品安全话题频繁出现在电视和报纸上,这使得刘兴民总在思量:能否在林地内种草养鸡,发展生态养殖业呢?
最初,刘兴民拿出2万元,试养了500羽鸡苗,但因为饲养方法不得当,导致试养失败。“吃了不懂技术的亏,而且实践经验太缺乏了。”通过反思,刘兴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刘兴民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生态养殖梦,他前往博乐市小营盘镇养殖基地边打工边学习,基本掌握了科学的饲养方法。学成归来,刘兴民再次投入7万元,购进鸡苗2000羽。眼看一切进展顺利,岂料由于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导致销售不畅,这次的努力又以失败告终。
“别再搞什么生态养殖了,两次都没成功,还是乖乖地栽树、种枸杞吧!”家人很不支持刘兴民再这样继续做下去,可是刘兴民坚定地说:“我认准生态养殖,就不会放弃。我相信只要及时改进,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收获!”经过这两次失败,刘兴民明白了:必须从产、供、销及客户信息反馈等多方面入手,掌握商机,才能做到运作自如。刘兴民开始在销售上下功夫,他在县城开了1家大盘鸡餐馆,让客户感受生态养殖的鸡和普通饲养的鸡在口感上的区别。就这样,生态养殖鸡被大众逐渐接受,刘兴民的生态养殖也慢慢步入正轨。
2011年,在乡党委政府和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刘兴民筹措资金70万元,成立了精河县托里乡民辉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露天散养鸡模式转变为以棚养为辅、散养为主的“早出晚归式”放养模式,又以“批零兼营、农超对接”的模式,有力地带动了合作社的发展。
“现在,生态养殖总算有起色了!”刘兴民高兴地说,“这个占地300亩的生态养殖场,年出栏土鸡2万余羽。我还注册了‘佬精天枸杞鸡’商标,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的致富路。”
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刘兴民没有忘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他说:“大家一起富才是富,谁养殖上遇到问题,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需要鸡苗,可以直接到我这里拿。”找刘兴民取经的人越来越多,他总是热情地为大家传授养殖经验,积极为养殖户解决困难和问题。
现在刘兴民的养殖合作社,带动20多户村民进行生态养殖,乡亲们通过生态养殖,在戈壁滩上共同铺展了一条宽广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