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失去右臂,但他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他从“零”起步养殖鸽子,凭着信念、勤劳和智慧,逐渐扩大养殖规模,创办了肉鸽养殖公司,效益不断提升。期间,他发明自动喂食设备,改进肉鸽喂养模式,并将经验技术传给同行,带动大伙儿依靠科学养殖拓宽致富道路。他就是稻田镇崔岭东村的“全市十佳残疾人自强模范”崔少升。

养鸽致富经_国外鸽子养殖_美国鸽子养殖致富

身残志坚 养鸽走上致富路

日前,记者走进崔少升的鸽棚时,他正背着喷雾器给笼舍消毒。一排排笼舍整齐排列,每个单元笼里养着一对鸽子,“咕咕”叫个不停。

“比起养殖家禽,养鸽子省工省力,因为鸽子好喂,吃的是原粮,不用粉碎,只要把粮食搅拌一下就行。还有孵化出的小鸽子,老鸽子会养大,不用我们过多操心。”崔少升壮年时因意外失去右臂,一度对生活心灰意冷,但看着周边的同龄人都在靠勤劳的双手“奔小康”,他心里也攒着一股劲儿。因为爱好养鸽子,2000年,他拿2000元买了50对鸽子,后来,鸽子繁殖数量越来越多。2008年,他扩大养殖规模,在村后建起了两个鸽棚,创办了崔岭肉鸽养殖公司。

“搞养殖最怕的就是感染疫病。”20多年,一路摸索着走到现在,崔少升也经历过挫折,但他从没有轻言放弃,如今,他对鸽子的生活作息、生长规律等越来越熟悉,在鸽子饲养、繁殖、疫病防治等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特别是在疫病防治方面,基本做到了“零疫病”,周边一些养鸽户都来取经。

近年来,崔少升还通过不同品种的鸽子杂交,培育出自己的新鸽品种。“现在来看,新品种的鸽子优点十分明显,比如繁殖率更高,原先一年繁殖6窝,现在提高到10窝,而且,鸽子生长速度也快了很多,以前,鸽子一个月能长一斤,现在一个月能长1.2至1.5斤。”崔少升表示,新品种鸽子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为此,他再次扩大了养殖规模。如今,崔少升的鸽子养殖量达到5000对,效益也在不断增加,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发明自动喂料机 养鸽省时省力还卫生

在崔少升的鸽棚里,记者注意到,笼舍之间过道安装的喂料设备有些与众不同。“这是我自己制作的鸽子自动喂料机,与别人的确实不太一样。”崔少升说,他懂电焊,有次在电视节目中偶然见到一款自动喂料机,便想自己制作一款,但他发现普通自动喂料机有些弊端,比如每个过道的喂料机需要单独一个电机,而且地面上得装轨道,打扫卫生很不方便,于是,他开始琢磨着改进喂料机。对于肢体残疾的崔少升来说,这样的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仅尺寸测量就给他增加了不小的困难,但他没有放弃,在没人帮助的情况下,一项项完成了机器改进。

“边琢磨边干,遇到问题就返工,有次因为尺寸不对,装好后一启动,笼舍都被吹歪了,后来,我就弄了一个可调式的喂料机。”崔少升说,在具体操作时,他同样克服了重重困难,比如,电焊作业需要一手拿着焊接装置固定,一手电焊操作,可因为自己只有一只手,他便去买了强力磁铁,把铁架固定好再去焊,一个普通焊工几天就能干完的活,他焊了两个月,不记得返工多少回,也不记得手被划破多少次,好在新的喂料机做成了,整个自动喂料设备的高度等可调节、可控制,还设置了行程开关。

“鸽子十分挑剔,把粮食撒到嘴边,它会挑三拣四,有时吃不饱不说,还弄得笼舍下满地的玉米,现在用上自动喂料机,鸽子们都抢着吃,也不再挑食,因为若不快吃,等喂料设备走过去,想吃也吃不着了。”崔少升说,自从有了自动喂食机,他每天的工作量比之前轻松了不少,“以前,人工喂料需要两个小时,现在40分钟就行,省时省力,效果还好。”

优化品种、延长链条 深化鸽子养殖业发展

崔少升发明自动喂食机的消息在周边逐渐传开,一些同行上门请教,他都会倾囊相授。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比较大,饲料价格上涨,鸽子售卖价格却低了很多。前几年,一只鸽子能卖25元,现在也就十多块钱,而且,销量下滑得厉害,特别是饭店需求量少了一大半。”对此,崔少升有着自己的盘算,他认为,有失必有得,虽说眼下没有赚多少钱,但对于养殖户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调整机会。目前,他正根据市场需求做着养殖、管理等方面的调整,加快鸽子出栏率,争取尽快淘汰老鸽子,换成新品种。

“市场我们无法掌控,但作为养殖户,只要把鸽子养好,就一定会迎来大发展。在市场低谷期,一些养殖小户会自我淘汰,只要我们能坚持下来,一定会迎来市场好转。”崔少升养殖鸽子20多年,经历过“非典”“禽流感”等几次市场行情低谷期,都坚持了下来,所以他对养鸽行业始终充满信心。

“鸽子从养殖场到餐桌,是一整条产业链,目前来看,养殖户赚取的往往只是一小部分利润,下步,我准备延长产业链,投资鸽肉深加工。”崔少升对未来公司的发展有着清晰规划。他说,受养殖场所限制,他很难再扩大养殖规模,所以打算在培育新品种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鸽子的抗病能力,并深化产业链发展,争取做大做强养鸽产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