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青鱼环境友好型养殖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如下步骤:(1)池塘选择;(2)池塘布局;(3)鱼种放养;(4)饲料与投喂;(5)水质调控和日常管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青鱼池塘养殖模式由主养池塘和辅养池塘组成,主养池塘以青鱼成鱼养殖为主,辅养池塘以青鱼鱼种养殖和滤食性鱼类养殖为主,辅养鱼塘可以有多个池塘组成;辅养池塘通过配置一定比例的挺水植物、漂浮植物等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素,并在养殖过程中结合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初步实现了养殖水体自身的生态净化和自体循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养殖新模式可促进青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的青鱼养殖模式转型升级。

全部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更具体是涉及。

技术介绍

青鱼作为“四大家鱼”之一,在我国养殖区域广泛,是大宗淡水鱼中养殖效益较好 的名优品种。为了促进青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的青鱼养殖模式转型升 级,推广和应用青鱼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青鱼环境友好型养殖方 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如下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1、池塘选择;2、池塘布局;3、鱼种放养;4、饲料与投喂;5、水质调控和日常管理。上述技术方案中,池塘选择为池塘由主养鱼塘和辅养鱼塘组成,其面积比为 2 3 1 1 ;池塘要求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通电和水陆交通便利;主养池塘以10-20 亩为宜,水深1. 6-2. 2米,副养池塘大小规格可以不一,也可由多个池塘组成,水深在 1. 5-2. 0米均可;池底淤泥均不宜超过20cm ;池塘应配备0. 3kff/亩的增氧设施和水泵,塘 坎夯实。上述技术方案中,池塘布局为养殖池塘由主养鱼塘和辅养鱼塘组成,主养池塘平 均水深1. 8m,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应小于25cm ;辅养池塘北侧提岸和东西两侧部分提岸种 植30-50cm宽的芦苇或藕等挺水植物带,在水体中央按水体总面积的20%种植水菱、水葫 芦等漂浮植物,并分隔成团块状平均分布于池塘中;主养池塘和副养池塘水位相同,水流可 以互相流通。上述技术方案中,鱼种放养为主养鱼塘按12亩放养计其中青鱼3325kg,平均规 格为1. 25kg/尾;搭养白鲢100kg,平均规格为0. Ikg/尾;花鲢40kg,平均规格为0. Ikg/ 尾;草鱼70kg,平均规格为0. 5kg/尾;每亩水面的平均载鱼量为295kg/亩。

辅养鱼塘按10亩放养计其中青鱼1375kg,平均规格为0.3kg/尾;搭养白鲢 50kg,平均规格为0. 075kg/尾;花鲢35kg,平均规格为0. Ikg/尾;草鱼30kg,平均规格为 0. 25kg/尾;每亩水面的平均载鱼量为145kg/亩;并投放白鲢鱼种20kg/亩,花鲢鱼种 7. 5kg/ 亩。上述技术方案中,饲料与投喂为主养鱼塘和辅养鱼塘投喂膨化浮性配合饲料,饵料系数平均小于1. 5 ;试验鱼采用人工投喂,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分别为8点和15点, 每次的投喂时间以30分钟把饲料吃完为宜,每次投喂量根据当天水温,气候,鱼的生长情 况随时调整,阴雨天按五成饱投饲或禁喂。上述技术方案中,水质调控和日常管理为当主养池塘水质较肥时,可以通过水泵 使主养池塘和副养池塘之间进行水交换,利用副养池塘水中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和磷 等营养物质,同时利用较多的花、白鲢控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在7-9月份,每隔10天使用 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或其它微生态制剂进行调节水质,必要时进行加注新水。鱼池有专人管理,每天坚持巡塘2-3次,观察青鱼的吃食、水质、病害等,并充分做 好投饲量、换水情况、病害发生情况等必要的记录,其它管理按照常规方法进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青鱼池塘养殖模式由主养池塘和辅养池塘组成,主养池塘以青鱼成鱼 养殖为主,辅养池塘以青鱼鱼种养殖和滤食性鱼类养殖为主,辅养鱼塘可以有多个池塘组 成;辅养池塘通过配置一定比例的挺水植物、漂浮植物等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素,并 在养殖过程中结合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初步实现了养殖水体自身的生态净化和自体 循环。2、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新模式可促进青鱼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的青鱼 养殖模式转型升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所要求 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所涉及之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所示,试验过程如下1、池塘条件本试验共选择了 4只池塘,分成2组,分别为试验组主养池塘(1#,12亩)和辅养 池塘(2#,10亩),对照组主养池塘(3#,12亩)和辅养池塘(4#,10. 5亩)。试验池塘平均 水深1. 5m以上,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小于30cm,每个池塘配有3kw增氧机1台,进排水方便, 塘坎夯实。

2、池塘布局按照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对试验组池塘进行了布局改造,养殖池塘由主养鱼塘和 辅养鱼塘组成,主养池塘(W平均水深1. 8m,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应小于25cm ;辅养池塘 (2#)北侧提岸和东西两侧部分提岸种植30-50cm宽的芦苇或藕等挺水植物带,在水体中 央按水体总面积的20%种植水菱、水葫芦等漂浮植物,并分隔成团块状平均分布于池塘中; 主养池塘和辅养池塘水位相同,水流可以互相流通。3#和4#没有进行改建。3、鱼种放养1#池(12亩)放养其中青鱼3325kg,平均规格为1. 25kg/尾;搭养白鲢100kg,平均规格为O. Ikg/尾;花鲢40kg,平均规格为0. Ikg/尾;草鱼70kg,平均规格为0. 5kg/尾; 每亩水面的平均载鱼量为295kg/亩。2#池(10亩)放养情况其中青鱼1375kg,平均规格为0. 3kg/尾;搭养白鲢50kg, 平均规格为0. 075kg/尾;花鲢35kg,平均规格为0. Ikg/尾;草鱼30kg,平均规格为0. 25kg/ 尾;每亩水面的平均载鱼量为145kg/亩;并投放白鲢鱼种20kg/亩,花鲢鱼种7. 5kg/亩。3# (12亩)池塘放养情况同1#。

4# (10. 5亩)池塘放养情况同2#。4、饲料与投喂 1#和2#池塘投喂膨化浮性配合饲料,饵料系数平均小于1. 5 ;3#和4#池塘投喂 饲料蛋白相同的沉性商品饲料。试验鱼采用人工投喂,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分别为8点 和15点,每次的投喂时间以30分钟把饲料吃完为宜,每次投喂量根据当天水温,气候,鱼的 生长情况随时调整,阴雨天按五成饱投饲或停喂。5、水质调控和日常管理在试验组中,当主养池塘水质较肥时,可以通过水泵使主养池塘和副养池塘之间 进行水交换,利用副养池塘水中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同时利用较多 的花、白鲢控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在7-9月份,每隔10天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或其它 微生态制剂进行调节水质,必要时进行加注新水。对照组中,3#和4#池塘间不进行水体交换,除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外,主要通过 加注新水进行水质调控。鱼池有专人管理,每天坚持巡塘2-3次,观察青鱼的吃食、水质、病害等,并充分做 好投饲量、换水情况、病害发生情况等必要的记录,其它管理按照常规方法进行。6、试验周期试验自2008年1月15日开始至2009年12月25日结束,分年度开展了两期试验。

试验结果1、养殖效益经过2008年和2009年开展了生产性养殖试验,综合结果见表1,从从表1试验 结果可以看出每亩鱼种试验塘(1#)产量816. lkg,FCR 1.37,亩产值10609元,亩成本 7982元,亩净收益2626元;每亩鱼种对照组(3#)产量723. 7kg,FCR 1. 48,亩产值9408 元,亩成本7276. 2元,亩净收益2132元;每亩成鱼试验组(2#)产量1339. 8kg,FCR 1. 72, 亩产值17417. 5元,亩成本14160. 4元,亩净收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青鱼环境友好型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池塘选择;(2)池塘布局;(3)鱼种放养;(4)饲料与投喂;(5)水质调控和日常管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金云,王友慧,郭建林,陈建明,潘茜,沈斌乾,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全部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我是这个专利的主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