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物特点
豆角又名豇豆、长豇豆、带豆,属豆科属一年生蔬菜。豆角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是我国南北方广泛栽培的大众化蔬菜之一,其普及程度在各类蔬菜中居第一位。
·豇豆耐高温喜光,较耐旱不耐涝。
·豆角的根系较发达,但是其再生能力比较弱,主根的入土深度一般在80~100厘米之间,群根主要分布在15~18厘米的耕层内,侧根稀少,根瘤也比较少,固定氮的能力相对较弱。
·豆角生长前期施肥以基肥及促进根系发育为主,开花结荚期增加肥水,盛收期开始着重施追肥。
·豆角根系对土壤的适应性广,但以肥沃、排水良好、透气性好的土壤为好,过于黏重和低湿的土壤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和根瘤的活动。
·豆角忌连作,最好选择三年内未种过棉花和豆科植物的地块。
二、生育周期
·豆角生育周期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抽蔓期和开花结荚期。豆角的适应性强,可以周年生产,四季上市。
·豇豆自播种至嫩荚采收结束一般需90~120天;从种子萌发到结出新种子需110~140天。不同品种、栽培方式、栽培季节,生育周期不同。
·发芽期:从种子萌动到真叶展开进行独立生活为止为发芽期。此期各器官生长所需的营养主要由子叶供应。真叶展开后开始光合作用,由异养生长转换为自养生长,所以初始的一对真叶是非常重要的,应注意保护,不能损伤或虫咬。发芽期需6~8天。
·幼苗期:从幼苗独立生活到抽蔓前(矮生品种到开花)为幼苗期。此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同时开始花芽分化,茎部节间短,地下部生长快于地上部,根系开始木栓化。幼苗期需15~20天。
·抽蔓期:幼苗期后(即7~8片复叶后)主蔓迅速伸长,同时在基部节位抽出侧蔓,根系也迅速生长,并形成根瘤。抽蔓期需10~15天。
·开花结荚期:从现蕾开始到采收结束为开花结荚期。此期的长短因品种、栽培季节和栽培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短的45天,长的可达70天。此期开花结荚与茎蔓生长同时进行。植株在此期需要大量养分和水分,以及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
三、营养特性
相关的研究表明:每生产1000公斤豆角,需要纯氮10.2公斤,五氧化二磷4.4公斤,氧化钾9.7公斤,但是因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豆角生长过程中需钾素营养最多,磷素营养次之,氮素营养相对较少。因此,在豆角栽培中应适当控制水肥,适量施氮,增施磷、钾肥。
根据豇豆的需肥规律,采取“先控后促,重施追肥”的施肥原则,使前期不因营养生长过盛而延迟开花结荚,后期不因脱肥脱水而营养生长过早衰老,这样就能夺取豇豆高产。
·豇豆在开花结荚之前,对肥水要求不高。但因豇豆的根瘤菌远不及其他豆科作物发达,需要供给一定数量的氮肥,但也不能偏施氮肥,如前期氮肥过多,蔓叶徒长,会使开花结荚节位升高,花序数目减少,侧芽萌发,形成中下部空蔓,延迟开花结荚。因此,前期宜控制肥水抑制生长;
·开花结荚以后,养分需要增加,尤其植株对磷、钾元素的需要量增加,要及时追施高钾肥料,以促进生长,多开花、多结荚;豆荚盛收开始,需要更多肥水,如脱肥脱水,就会落花落荚;茎蔓生长衰退。在结荚盛期开始重施追肥,促进翻花,可延长采收期半个月左右。
四、种植方法
一般有露地种植和保护地种植,可直播或育苗移栽。
五、施肥技术
·基肥:农家肥3000-35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400-500公斤,尿素5-6公斤,磷酸二铵13-17公斤,硫酸钾7-9公斤。
·追肥:在初花期以后进行,当第一果实直径达2~3厘米大小时,追肥1—2次。进入采收期后,追肥应重施。以后每采收一次,追施适量肥料,有利延长采收期,增加采收次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根外追肥:补充中微量元素,整个生长期使用3-4次。
撒可富复合肥高产施肥方案:
生育期
施肥次数
51%复合肥
43%复合肥
其他肥
移栽前(底肥)
第一次
50kg
有机肥200-300斤
插架引蔓期
(移栽后10-30天)
第二次
开花前7天喷一次促花叶面肥。
开花期
第三次
10kg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00g
结荚期
第四次
15kg
第五次
10kg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00g
第六次
10kg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00g
总计
70kg
20kg
施追肥方法:按照上面的施肥方案表,确定每个田块的肥料用量,用肥时先将肥料溶解在大桶中,一般建议每公斤肥料用100公斤水溶解。将溶解好的肥料淋于豆角根部。结荚期根据天气和收获情况,每7-10天施一次肥。51%(17-17-17)凡施特复合肥和43%(15-6-22)凡施特复合肥交替使用。
六、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豆角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所有化学合成的农药,禁止使用由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产品,所以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具体如下:
在病害防治上:可以用石灰、波尔多液防治菜豆多种病害;允许有限制地使用含铜的材料,如氢氧化铜、硫酸铜防治菜豆真菌性病害;可以用抑制菜豆真菌病害的软皂、植物制剂、醋等防治菜豆真菌性病害;允许使用高锰酸钾作为杀菌剂,防治多种菜豆病害;允许使用微生物及其发酵产品如EM菌防治病害。
在虫害防治上,提倡通过释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如赤眼蜂、瓢虫等)来防治虫害;允许使用植物性杀虫剂或当地生长的植物提取剂(譬如大蒜、薄荷、鱼腥草的提取液)等防治虫害;可以在诱捕器和散发器皿中使用性诱剂(如糖醋诱虫),允许使用视觉性(如黄粘板)和物理性捕虫设施(如防虫网)防治虫害;可以有限制地使用鱼藤酮、植物源除虫菊酯、乳化植物油和硅藻土来杀虫;允许有限制地使用微生物及其制剂,如杀螟杆菌、Bt制剂等。
1.常见病害
1.1炭疽病
主要症状:在幼苗至采收后期,植株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主要为害豆荚。为害豆荚时,初生褐色小斑点,不久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深红色。严重时,病斑连结成不规则,形成大斑,造成腐烂。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从无病田、无病荚上采种,购买无病种子。对种子粒筛选,严格剔除带病种子。播种前用45℃温水浸种10分钟。药物防治:可用1∶1∶(160—200)倍的波尔多液喷洒中心病株或用0.1%的高锰酸钾加0.3%竹醋液防治。 一般隔5天—7天喷1次药,连喷2次—3次。喷药要周到,特别注意叶背面。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
1.2锈病
主要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发生时,也为害茎、叶柄和豆荚。初发病时,一般多在叶背出现淡黄色小斑点,稍突出,后为锈褐色,扩大发展成红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发出红褐的粉末,此时叶正面,可见到褪绿色斑点。发病后期孢子堆转成黑色,为冬孢子堆。有时叶脉上也能产生夏孢子堆,叶片变形,早落。有时叶面或叶背可见略凸起的白色疱斑,即病菌的锈子腔。种荚染病后,也产生许多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上采用清除田间病残株,减少病源。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药物防治上同炭疽病。
2.常见虫害
2.1蚜虫
防治方法:可采用保护天敌,如瓢虫、赤眼蜂等杀蚜虫;挂黄板诱杀或用银灰膜驱避;喷洒0.3%百草一号植物杀虫剂1000倍液—1500倍液或0.3%苦参碱植物杀虫剂1500倍液—2000倍液防治;用烟草水杀虫(0.5kg烟草+石灰0.5kg+水20kg—25kg密闭,浸泡24小时)叶面喷雾防治。
2.2豆类螟
防治方法:利用天敌如金小蜂、赤眼蜂等杀灭;用性诱剂诱杀;用大蒜汁液叶面喷雾;用0.3%苦参碱植物杀虫剂1500倍液—2000倍液防治;植物源除虫菊酯药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