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栽培周期较短,产量较高,栽培成本较低,并且大球盖菇本身的抗杂能力及对栽培原料的适应能力也较强,水稻、玉米和小麦等作物秸秆都可以作为大球盖菇的栽培料原料。加之大球盖菇自身具有较好的抗逆性,通常将环境温度控制在4℃~30℃即可维持正常生长,因此,近年来大球盖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栽培规模不断扩大。
得益于近年来不断开展的植树造林工程,全国各区域的森林资源日渐丰富,为发展林下栽培大球盖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表明,在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同步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生态采摘活动,可进一步挖掘大球盖菇的休闲旅游价值,是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对林下空间、水源的选择有较高要求。探寻如何在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平衡林业与食用菌栽培业发展,是当前林下栽培大球盖菇产业发展的关键。基于此,笔者对大球盖菇林下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一、林地的选择
选择在林下栽培大球盖菇时,栽培人员应尽量挑选郁闭度为50%~85%的林地,同时要确保林地内林木行距在100cm以上。除此之外,应该尽量挑选排灌方便的林地,要求土壤肥沃、pH值在5.5~6.5、透气性及透水性较好,最好选择土壤不易板结且略带沙土的土质区域,周边应无污染源,并且与畜禽养殖区域相距较远,严禁在透水性、透气性较差的黏土地和漏水漏肥的砂土地栽植大球盖菇。
二、培养料的配制
栽培人员需要将小麦秸秆切成3~5cm长的小段,玉米芯和木屑则分别粉碎成粒径为0.5~1.0cm和2~5mm的小颗粒;按照玉米芯45%、木屑25%、小麦秸秆20%、麸皮8%、石灰2%的配比充分混匀,之后放在太阳下暴晒2~3d,以有效去除培养料中的各类杂菌及害虫。为更好地保障大球盖菇培养料的应用效果,栽培人员可在将培养料暴晒后按照99∶1(培养料∶生石灰)的质量比在培养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生石灰,并结合预湿处理使培养料充分吸收水分(控制含水量在55%~60%)。
栽培人员需要结合建堆现场条件,将完成预湿处理的培养料堆建为高度1.5m左右、顶宽1.2m左右、底宽1.8m左右的发酵堆。如果建堆现场温度较高,可以适当调整建堆规格,构建更容易发酵的小堆;如果建堆现场温度较低且升温难度较大,可构建大堆。夏季每堆培养料的总质量应不低于300kg,冬季则需要高于500kg。建堆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培养料的松散性。栽培人员可先将培养料抖松后,再用木棍将其表面推平,之后再利用直径7.5cm左右的木棍以50cm的间隔在培养料堆上由上至下打透气孔。透气孔的数量可根据培养料堆所处的环境温度进行确定,气温高则多打孔,气温低则少打孔。建堆过程中要始终监测培养料堆的温度,在保障气孔分布均匀的同时确保其数量充足,以避免培养料堆因个别区域发酵不均匀而报废。
待料堆温度上升至65℃时,栽培人员需要控制料堆保持该温度48h,而后对料堆进行细致检查,确认无问题的情况下,便可开始第1次翻堆。翻堆过程中要保持培养料的均匀性,重视高温区培养料与低温区培养料的交换。翻堆后,栽培人员应对重新堆好的料堆第2次进行打孔处理,等到新料堆的温度上升至60℃时,便可在维持该温度24h后进行再次翻堆。发酵成功的培养料需要及时进行散堆降温处理。在散堆的过程中,栽培人员需要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在70%~75%、温度在28℃以下。培养料散堆降温处理后,便可用于后续铺料播种。
三、整地与培养料铺设
播种大球盖菇之前,栽培人员需要对林地进行全面的勘测,针对林地内的杂草及垃圾等进行精细化处理,而后便可利用旋耕机对林地进行翻耕。翻耕后,栽培人员需要再对林地进行检查,并结合林地实际情况,用相应的杀菌、灭虫药剂对林地及周边区域进行必要的灭虫灭菌处理,以免大球盖菇栽种过程中出现病虫害。完成杀菌灭虫处理后,栽培人员需要对林地浇1次透水,5d后方可起垄:取表层土起垄,平均垄高15cm,垄面保持60~80cm的宽度,并将垄修整为龟背形,垄间需要预留35cm左右的作业道。起垄后,栽培人员需要在整个栽培区内撒施生石灰直至土体见白,然后再将培养料铺设在垄上。培养料铺设厚度为20~25cm。
四、播种
1.播种时间
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区域,大球盖菇通常在5月播种,在7—8月温度较高的夏季出菇,利用反季节栽培方式保障大球盖菇的产量与品质;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区域,栽培人员可以根据当地气温,在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上旬播种,而后等待大球盖菇在9月底或10月上旬出菇。大球盖菇出2潮菇后,栽培人员便需要结合当地气温对大球盖菇的培养料进行翻新、养护等处理,以保障菌菇稳定越冬,并于次年春季重新出菇。但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高温环境,大球盖菇更难以适应低温环境。因此,温度越低,大球盖菇出菇率越低。但如果温度过高,培养料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遭受污染。考虑到大球盖菇子实体耐高温程度不及菌丝的特性,因此,更推荐在7—8月高温季节进行播种,在天气转凉后出菇。
2.播种方式
当前,大球盖菇的播种方式主要有分层播种和打孔播种,以下对2种播种方式进行介绍。
(1)分层播种
分层播种大球盖菇时,栽培人员应确保第1层料的厚度维持在11cm左右,先尽量采用人工掰开菌种的方式,将菌种分为乒乓球大小的菌块,再用梅花点播的方式进行播种,相邻菌种块之间需要保持10~12cm的间隔,最后铺厚10cm左右的培养料。完成上述操作后,栽培人员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再次种下一层菌块,而后在第2层菌块上方铺厚7cm左右的培养料。在此过程中需要保证培养料的表层具备少量菌种,以促进高质量出菇。
(2)打孔播种
打孔播种大球盖菇时,栽培人员需要先铺好培养料,之后间隔10cm打孔,再将核桃大小的菌种塞入孔内,然后用培养料覆盖,并保证其表层具备少量菌种,随后用工具将其表面拍平。播种量在0.6~0.8kg/m2。
3.覆土
播种后可立即覆土;或者在播种后20~25d,待菌丝长透培养料2/3处,再进行覆土。覆土材料优先选用腐殖土、种植区域周边林地表层土或林区内可利用的呈湿润松散状态的土壤,土壤的水分需要保持在25%左右,覆土厚度需要维持在3cm。覆土后,栽培人员需要对土层进行全天候的监测,以便及时调整土壤湿度,为菌丝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完成覆土后需要及时打孔,从料垄两侧呈“品”字形扎2排直径2~3cm的孔洞至料垄中心下部床面,孔洞间隔30~40cm,以保持菌丝透气性。
五、管理技术
1.发菌期管理
在大球盖菇发菌过程中,栽培人员需要保持培养料的温度始终在20~25℃;如果环境温度较低,可通过覆盖地膜的方式进行保温;当培养料温度超过28℃时,则需要选择揭膜或打孔的方式进行透风,也可以将料堆上半部翻开通气降温。在发菌20d左右、菌丝长满菌床2/3处的情况下,栽培人员可适当喷水,要保证喷透;待土层再次发白后,进行第2次喷水。正常情况下,大球盖菇发菌期间培养料会呈现淡黄色。如果出现发黑的情况,栽培人员需要对培养料的温度、湿度等进行调整。在湿度与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菌丝的生长会更加旺盛,其表面也会呈现白色。在基础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待菌丝布满菌床后,栽培人员便可将菌床表面的地膜掀开并停止喷水,而后适当松动覆盖物,使菌丝倒伏,控制徒长。待菌丝倒状后,对其大量喷水至整个菌床湿透,7d后菌丝便可逐渐形成菌索,扭结后便会生成大量的白色子实体原基。
2.出菇期管理
(1)水分管理
在大球盖菇出菇期间,栽培人员要尽量保障种植区域土壤及空气湿度。在子实体形成和菇体生长阶段,以每天2次的频率向菌床喷水雾,保持空气湿度在85%~90%。喷水后的培养料表面应呈淡黄色;用手轻触培养料,正常情况下其应处于既松软又湿润的状态,用手攥紧培养料后可见细密水滴滴下。需要注意的是,栽培人员应根据大球盖菇的实际出菇情况,掌握好喷水量,避免土壤含水量及空气湿度过低或过高对大球盖菇的持续出菇造成影响。
(2)温度管理
在大球盖菇出菇期间,如果林下空间温度在10℃以下,栽培人员应采取增设保温棚、增加覆盖物、降低土壤水分含量与空气湿度等方式,尽量维持大球盖菇所处环境的温度在10~25℃。如果气温持续下降,栽培人员则需要在增设覆盖物的同时停止喷水、停止催菇,待到次年温度回升后再开展后续工作。
(3)光照管理
在大球盖菇出菇期间,如果光照过强,则有可能导致菇体颜色暗淡发白,并且强光照射有可能导致菌丝死亡;但在光照强度过弱的情况下,菌丝产生的原基量会减少,整体产量会下降,并且容易出现杂菌污染。因此,栽培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大球盖菇出菇期间的光照环境进行调整,应保持林分郁闭度在75%左右。
3.采收与转潮管理
待菇蕾出现7d后,大球盖菇会以较快的速度进入采收期。一般在大球盖菇整个生长期可采3潮菇,平均每潮菇的间隔周期为15d。采收过程中,栽培人员需要对大球盖菇的外观进行观察,因为大球盖菇不同的外观表现代表了不同的成熟度及不一样的口感与品质。大球盖菇菌盖呈钟形或菌盖边缘内卷时就可以采收,最迟应在菌盖内卷、菌褶呈灰白色时采收。采收过程中,栽培人员尽量用手指轻轻抓取菇脚的基部,而后轻轻扭动子实体,待其松动后向上拔起即可,要避免对周围小菇蕾造成破坏,谨记轻拿轻放。采收后,栽培人员可按照大球盖菇直径及菌柄长度等对其进行分类并装筐。需要注意的是,大球盖菇装筐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菇脚、菇头方向一致。待到第一潮菇采收完毕,栽培人员需要对培养料表面进行清理并及时去除其表面覆盖的草料,之后停水养菌5d左右,再连续喷水3d左右(保障培养料的湿度适宜),而后便可再次催蕾、出菇。
4.越冬管理
为保障大球盖菇的稳定越冬,栽培人员需要对垄面进行浇水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并压实,以实现次年春季持续出菇。栽培人员需要做好增温保温工作。例如,可搭建小型拱棚,并通过加盖薄膜的方式帮助大球盖菇越冬,同时此举可有效避免降雨、降雪等对培养料及子实体的直接损害。此外,栽培人员需要适当降低培养料料面及空气湿度,及时清理厢沟、腰沟及围沟,保持其处于畅通状态,避免沟内积水。降雨、降雪情况下要及时减少喷水次数,避免培养料上残留水分过多。
5.杂菌及虫害防治
整体而言,大球盖菇的抗逆性较强,比较容易栽培。根据近年来大球盖菇林下栽培实践,在大球盖菇林下栽培中尚未发生比较严重的病虫害。但大球盖菇在出菇之前,仍然会受到一些杂菌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品质有所下降。例如,盘菌、裸盖菇、鬼伞等具有竞争性的杂菌,都会对大球盖菇的产量、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大球盖菇林下栽培中,比较容易受到螨虫、跳虫、红蚂蚁、白蚂蚁等害虫的危害。栽培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杂菌及虫害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常见杂菌防治
在大球盖菇林下栽培中,以鬼伞为代表的杂菌常出现在菌丝生长不良的菌床上,选用质量较差的稻草配制培养料也容易滋生鬼伞等杂菌。栽培人员首先可以通过严控稻草质量的方式减少鬼伞及其他杂菌的滋生,要求配制培养料所用的稻草保持相应的新鲜度与干燥度,配制培养料之前可将选用的稻草放在室外空地上暴晒1~3d,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稻草中可能隐藏的杂菌孢子;其次,栽培人员需要在配制培养料及栽培大球盖菇的过程中控制好培养料的湿度,促进大球盖菇菌丝茁壮生长,避免其他杂菌菌丝占据生长优势;最后,如果栽培人员在菌床上发现鬼伞的子实体,可通过人工拔除的方式清除鬼伞,避免其占据大球盖菇营养资源、影响大球盖菇生长。
(2)常见虫害防治
栽培人员应尽量避免在多年连作的区域栽培大球盖菇,以避免滋生害虫。为避免栽植过程中大球盖菇的菌床受到害虫侵扰,栽培人员可将棉球浸入一定比例的农药中,湿透后将其放置在菌床周围,以驱赶螨虫、跳虫等害虫;也可在废布料、废纸上面涂抹糖液,将其放置在菌床周围以诱杀螨虫。针对跳虫、蚂蚁等,栽培人员可以蜂蜜作为引诱剂,将蜂蜜与一定比例的杀虫剂混合后进行诱杀。在林下栽培大球盖菇中,栽培人员一旦在附近林场及草堆、土堆等处发现蚁巢,要及时用药处理。针对红蚂蚁,可用红蚁净药粉撒在蚂蚁必经的路面;针对白蚂蚁,可以将1~3g的白蚁粉喷入蚁穴中;等待5~7d即可生效。
林下套种大球盖菇既能够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生态优势,也可以借此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实现林业与旅游业的资源共享,构建可循环发展的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因此,林业、农业及旅游业相关人员应加强对大球盖菇的关注与认知,充分掌握相关种植技术及开发原则,发挥其产业优势,助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