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2017年已有超过1.87万公顷的花木种植基地。近年来,受国际国内花木产业发展诸多因素影响, 花木市场较为疲软,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在成都温江、崇州等地开展了林下种植羊肚菌试验示范,总结出了花木林地种植羊肚菌关键技术。
花木林地套种羊肚菌优势
近年来,羊肚菌产业发展迅猛,四川羊肚菌栽培面积由2012年6.7公顷迅速上升到2015年的1000公顷,以四川为核心,羊肚菌栽培已快速辐射到新疆、甘肃、湖北、福建、河南、山西、重庆、云南等全国较多的地区。
但是,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成功的重复性不高,产量不稳定,还有很多影响因素不确定。其遗传特性、营养条件、生活史、育种方法、菌种保藏技术、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调控机制、营养转化袋的作用机理、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病虫害等方面尚在研究之中。
花木林地套种羊肚菌在不影响花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利用花木行间闲置的土地和花木林地特殊的光、温、水、气条件种植羊肚菌,既减少了设施的投入量,规避了土地成本的支出,又能实现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品种选择
目前在生产上应用推广的羊肚菌品种有多个, 而且命名也不统一。应选择出菇早、温度适应范围较广、抗逆性强、产量较稳定、适应成都平原气候条件的品种。
菌种和营养袋制作
1.原种、栽培种的制作
根据播期以及制种容器确定原种、栽培种的制种时间。如用罐头瓶制种,则提前40~50天制作原种,提前20~25天制作栽培种。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常用配方:小麦78%、稻壳10%、田园土10%、 石灰1%、石膏1%。菌种接入后置于15℃~18℃的温度下培养。
2.营养袋的制作
羊肚菌播种后一定时期内需要摆放营养袋,也叫外援袋,目的是向菌丝补充营养。营养袋常用的配方有2 个:一是小麦60%、稻壳20%、木屑10%、田园土10%;二是麦粒70%、谷壳20%、田园土10%。通常采用 14 厘米×28 厘米聚丙烯菌袋,高压灭菌。
林地选择与处理
选用行距较宽的苗木地,便于使用微型旋耕机翻耕土地。要求水源充足,方便灌溉,远离污染。土壤pH在6.5~7.5,中性或微碱性的腐殖土、 壤土、沙质混合土均可,不含有未经腐熟的有机肥以及菌类敏感的农药残留等。 整地前每亩(净地) 均匀施入40kg复合肥,按照60~80厘米厢面开厢做畦,厢面距离花木根部30厘米以上。
播种
1.播期的确定
花木林地气温和土温低于露地,播种时间为11月上中旬。此时平均气温在15℃左右。
2.播种方式
播种方式有撒播和沟播。撒播是将菌种均匀撒在厢面上,然后覆土厚约3~4厘米,盖住菌种;沟播是在厢面上开2条宽20厘米、深5厘米的播种沟, 均匀撒入菌种,然后将土回填。
菌丝阶段管理
1.温度
羊肚菌栽培在低温季节,需要考虑冬季极端低温对菌丝的影响,若温度低于0℃,则要采取保温措施,但切忌长时间用塑料膜覆盖厢面,导致湿度过大或者缺氧致使菌丝消亡。
2.水分
播种后第3天用清洁水喷厢面,使覆土层湿透。整个菌丝生长期保持土壤湿度50%~60%。
3.光照
黑暗或微光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但光线过暗、空气湿度大的状况下分生孢子大量产生,影响子实体形成。因此,生产上采取“三分阳、七分阴”光照条件。成都的冬季多雾,阳光较少,同时根据苗木的种类 (落叶或常绿) 选择适宜遮光率的遮阳网, 一般采用2 针或3针遮光率75%的遮阳网,用竹条搭建小拱棚或者直接将遮阳网固定在花木树干上。
4.营养袋摆放
播种后15~20天,厢面出现白色霜状的分生孢子粉,表明菌丝生长成熟,此时需要摆放营养袋。分生孢子的多少根据品种不同而差异较大。营养袋的摆放方式为每厢沿厢面或播种沟2 排呈梅花状摆放,纵向袋间距35厘米,每亩需营养袋1800 袋~2000 袋。摆放后要注意防止鼠害、鸟害。
出菇阶段管理
1.湿度管理
成都地区一般在2月初立春前后最高气温上升至10℃,除去厢面上营养袋,同时进行水分管理, 用雾状水逐渐将65%的土壤湿度在3~5天内逐渐调至85%~90%。原基形成的时间根据品种的不同而不同,早熟品种在2月初开始形成原基。
2.避雨管理
2 月下旬至3月下旬是羊肚菌采收盛期,成都地区易出现持续阴雨天气,为了避免湿度过大影响产量和质量,要采用避雨措施。具体办法用塑料膜覆盖小拱棚顶部,避免雨水直接进入厢面导致湿度过大。
采收加工
羊肚菌从原基形成到成熟需要10~15天,菌盖表面蜂窝状凹陷充分伸展即可采收。采收的羊肚菌及时削去泥脚,鲜销或加工成冻货,或烘干销售。每亩净种面积可采收羊肚菌鲜菇100 kg~150 kg。
文章来源:熊维全,曾先富,李昕竺-中国食用菌:花木林地套种羊肚菌栽培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