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古丈县坚持党建引领,走出了一条“‘党建+产业’深度融合,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路子,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群众有了“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受益长”的获得感,在“头雁”带动下,党建底色越来越红,乡村振兴越来越近。

农旅融合,龙鼻嘴村打造一条“旅游线”

走进龙鼻嘴村墨戎苗寨,远远便能见到寨里风雨桥上,身着盛装的苗族少女在那设下了拦门酒,热情放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近年来,龙鼻嘴村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党建+乡村旅游”,注册乡村游有公司,抓牢党建促脱贫,成立产业党小组,探索“十大利益链接机制”公司承担全村所有村民的新农合新农保的缴纳;在核心景区内新建苗族特色民居,每平方米补贴600元;全村7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领取300元生活费等,以“村两委+旅游公司+合作社+党员+村民”的形式,让利益联结机制落到实处,让人人成为公司“小股东”,把苗寨的“山、水、地”资源变资产。村党支部书记筹措50余万元带头入股,发挥领头雁作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党员服务点”,在脱贫攻坚大考中培养发展新党员,树好标杆,凸显雁阵效应。仅2018年,该村接待游客102万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0万元,全村124 户513人摘掉穷帽,彻底改变过去“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局面,以干部的疲倦指数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茶为媒,青竹山种好一片“古丈茶”

走进青竹山千亩茶园,清风徐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茶叶种植面积年复一年地扩大,仅几年茶叶种植规模就达到1100多亩。

2001年,刘莉把与丈夫来到古丈县红石林镇青竹山承包了80多亩荒山,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在这样一个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三不通”山头,夫妻二人硬凭着创业的劲头,霸了蛮,在半山腰搭建一个“野猪棚”,算是“安营扎寨”,当起“山大王”了。

同年,古丈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化。当年冬天,刘莉夫妇俩上山大搞开发,一口气开发“星星之火”80亩。2011年,青竹山茶业有限公司成立,茶园规模扩大了,茶叶品质提高了。作为古丈青竹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的刘莉,她不忘发挥带头作用,坚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开辟了一条提质、增效、整合资源精准扶贫之路,与6个村建立分贷统还,带动408户建档立卡户致富,助推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

从2011年到2016年,青竹山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有机茶基地,先后入选“国际公平贸易组织有机茶叶示范基地”骨干企业,获得国家级“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古丈有机茶特色产业基地”等荣誉。

近年来,青竹山响应古丈县“以茶带旅、以旅促茶、茶旅结合”的发展政策,发展乡村旅游,以茶叶基地带动旅游,旅游促进茶叶销售,每年接待来这里观光旅游的游客达3万人次,今年预计将突破10万人次。

畜牧养殖,鑫科牧业养肥一圈“致富猪”

坐落在古丈县红石林镇的湖南鑫科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猪养殖、生猪定点屠宰、腌腊制品生产、冷鲜肉加工与销售的企业。企业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推公司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结合企业产品特色,鑫科牧业与贫困户精准对接,对红石林镇茄通村、马达坪村、白果树村、先锋村等10个行政村的贫困户进行直接帮扶。企业为贫困户代购生猪猪仔、饲料,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伍进行饲育培训,安排疾病预防等技术指导与跟踪服务。待贫困户养殖的生猪出栏后,公司按不低于市场价或保底收购价回收。对照发放头数,给喂养好并交售公司的生猪养殖贫困户给予每户200元到6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通过猪仔选购,养殖技术指导,保价回收,现金奖励等一系列措施,保证生猪养殖产业良性循环发展,通过“造血式”帮扶,带动红石林镇10个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116户408人实现脱贫。

发展种植,团结村耕耘一方“特色果”

在红石林镇团结村,一提到村支“两委”,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为彻底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面貌,村支“两委”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为落脚点,真抓实干,身体力行,带领全村群众奔小康。

强基础、抓硬件。村支“两委”先后多渠道、多方位争取资金800万元,为村民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硬化村组公路4公里,新修产业道8公里,逐步实现村组公路“网络化”,既解决村民出行难,又方便村民的劳作。全村10个自然寨新铺人畜饮水管网9千米,修建3个50立方、2个30立方蓄水池,破解了团结村困扰多年的人畜饮水难题;建造沼气池120口,集雨水窖125口,以便发展生态农业。

壮产业,谋发展。村支“两委”在村里率先试点种植20亩烤烟,村民看到收益后,大面积发展起了烤烟产业。2016年全村种植烟叶达到了历史性的580亩,当年烟农就获利240万元。为“多条腿”发展产业,在上级优惠政策的扶持下,该村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全村种植柑橘3700亩、茶叶种植面积1100亩、猕猴桃260亩,为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为该村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