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焉耆9月4日讯(记者衡红丽通讯员买兰艳木它也尔艾克旦)说起实验动物,人们总会想到实验室内的小白鼠,它们在医学等科研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焉耆县包尔海乡夏热勒岱村天特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的“实验兔”,蹦进了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多家高等学府的实验室,每年给合作社带来超200万元的收入,为乡村振兴闯出了增收致富的新路。

该合作社作为夏热勒岱村肉兔繁育基地,目前有养殖圈舍棚圈8座,主要饲养品种为伊拉肉兔(“实验兔”)。今年年初,兔存栏24050只。伊拉肉兔(“实验兔”)一年可产7-8窝,一窝8只,从出生到出栏,65-70天可长到5斤左右,具有个头大、出肉率高、抗病能力强等特点。该合作社已初步形成育种、养殖、销售一条龙的养殖体系。

近日,记者走进天特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兔舍干净整洁,整齐划一的养殖笼上挂满食盒,一只只毛茸茸的种兔膘肥体壮,有的悠闲地吃着饲料,有的三五成群嬉戏打闹。技术员孙菊容像往常一样,来到兔房里喂食,察看兔子生长情况。

“我们兔场月出栏商品兔达20000余只,产品主要销往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以及周边地区和本地市场,年毛收入可达200多万元。”孙菊容说。

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可观的收益,让焉耆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驻夏热勒岱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陈兴奎对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信心更足了。陈兴奎表示,夏热勒岱村将以良种繁育和养殖为核心,持续探索特色产业养殖新模式,努力打造高标准、现代化的科学繁育和养殖体系,动员养殖户发展肉兔、医学用兔养殖,为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