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才北的发展历程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自1997年创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逐步迈向高品质学校的建设时期。学校聚焦于两个维度:一是通过文化建设来积淀文化底蕴;二是通过探索特色助力师生打造攀登高峰的“天梯”和“通道”。初步形成了“田园养正、生态育人”的教育主张和教育追求,为高品质学校建设奠定基础。

养正路的内涵解读

1.为何提出“养正教育”?

2.何为“养正教育”?

“养正”图谱:通过“进德培正、博闻塑正、慧学归正、乐道守正、风清气正”等“五正维度”的建设,引导学生育正念、学正知、树正气、讲正义、倡正行,成为“博文约礼、明理笃行”的时代新人。

苗圃园的实践探索

1.管理变革——风清气正,高品质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创新管理机制、坚守文化自觉、整合网络平台,助推学校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2.课程建设——博闻塑正,高品质课程文化赋能学生发展

通过梳理课程结构、拓展课程资源、基于课程计划、适应英才培养,构建有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开放性的生态化的学校课程体系。

3.课程教学——慧学规正,高品质课改文化激活教研文化

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研究、借助项目实验、整合信息技术,建构进北特色的“生本课堂”。

4.师资队伍——乐道守正,高品质教师文化引领专业成长

通过乐道守正、树人达己、项目助推、共同体建设,形成“一本”(以校为本)、“二分”(分层培养、分类激励)、“三自”(自主认识、自主发展、自主提升)的师训模式。

5.德育工作——进德培正,高品质育人文化共育美好未来

通过优化德育活动、加强队伍建设、依托信息技术、家校社生融合,构建融人文德育、生活德育、课程德育、网络德育于一体的生态德育体系。

此外,学校还注重:智能融合,在建设信息化标杆学校中探索未来的品质样态;示范辐射,在发挥区域性示范作用中促进自身的反思提升。

再出发的理性思考

1.坚持“五育并举”,完善“养正教育”的育人体系;

2.立足智能时代,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

3.构筑人才高地,深化教师队伍的体系建设;

4.扩大示范辐射,服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

5.鼓励多元参与,构建现代学校的治理体系。

课程及特色项目展示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教学副校长吕飞组织师生进行了课程及特色项目展示,包括昆曲、少年科学院和项目化学习活动三个代表性项目。

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吕飞副校长组织项目展示

学校围绕“田园养正,生态育人,建设高品质学校”的核心实验项目,基于“知天知地知探究,会演会奏会怡情,能动能静能健体,为人为学为成才”的课程建设思路,建设起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

//////////

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王雨清同学做昆曲项目展示

学校昆曲团的王雨清同学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为题,分享了她学习昆曲的经历和感受。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勤学苦练的付出,以及学校搭建展示的平台,让王雨清和昆曲团的同学们习得了昆曲表演的技艺,体会到了戏剧艺术的魅力,更深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

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周璐瑶同学做少年科学院项目展示

学校少年科学院(以下简称“少科院”)院长周璐瑶同学以“植根少科院,放飞科创梦”为题,介绍了少科院的创立宗旨、组织架构、特色活动和价值意义。少科院作为由导师团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组织,服务于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和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优质校建设方案

钱毓秀老师做项目化学习活动展示

学校教师钱毓秀以“赋能教与学,探究行与思”为题,介绍了“双减”背景下“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1.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校本实践——经历了五个阶段的项目化发展历程,融入“智慧教室”团队,进行课题立项研究。

2.“项目化学习”下的“教”之变——丰富学科教学方式,创新推动课程育人。

3.“项目化学习” 中的“学”之变——聚焦核心素养,激活学习内生力。

4.“双减” 背景下的项目化学习思考——“项目化学习”有效助力“双减”;“5+2课后服务模式”分层聚焦学生培养。

//////////

专家点评

初专委副理事长、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李文萱结合学校的经验展示做点评指导。

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

李文萱副理事长做点评指导

进才北校是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1.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适应、满足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素养、人格、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学校的办学实践体系架构能够承载育人的理念。紧紧围绕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核,聚焦一个中心“生态育人”,构建五个文化子系统,形成学校的文化育人生态圈,以此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

3.学校的办学实践体系有相应的载体和抓手、机制和制度、路径和策略、标准和评估,不断地运行,并通过评估不断调试。

4.学校的育人文化及深化实践,反映了校长的办学思想,体现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在于激发,在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启蒙,在于学生的自我潜能和自我期待能够主动地生长。

5.学校是打开边界、融通未来的。打开校园的边界,构建虚拟融合的教育时空。

总之,“高品质”的“高”是指在办学的立意上,与时俱进,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心系民族未来,心怀教育的理想,择高处立,向宽处行;“品”是指在办学的境界上,作为一个校长,既要胸怀教育理想,又要脚踏实地;“质”是指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办学的规律、人的成长发展的规律。

“面向未来·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校长论坛(2)

围绕“‘双减’背景下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行动——教与学变革”主题,四位校长分别进行主题发言。校长论坛由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书记兼校长、初专委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张忆主持。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张忆校长主持校长论坛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堵琳琳以“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方式变革:初中学科实践性学习活动的体系建构与课堂实施”为题,分享了学校在课堂提质方面的经验和探索。

优质校建设方案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堵琳琳校长做主题发言

1.编制学科实践性学习活动图谱,提升教师课程理解。通过关键能力及其解读、目标的细化与分解、单元活动的遴选和关联、成果展示及评价,寻找学科学习和项目化学习之间的联结点。

2.模态构建,将教师课程意识“转化”为学生学习经历。建立实践性学习活动模型,打通知识逻辑、学习逻辑和活动逻辑之间的关联,提升学习品质;提炼实践性学习活动四种样态,匹配不同学习任务,覆盖不同学习领域。

3.全面保障,提升实践性学习活动常态化实施水平。凝练实践性学习活动的五个基本要素,保障单个活动实施中的学习经历;形成了从微观的单个活动实施,到中观的活动序列化,再到宏观的活动整体结构的校本体系;形成集学习经历的差异性评价和学习成果或产品的展示性评价于一体的评价机制;全员卷入的教师研训保障,全学科属性表的工具保障。

4.具有真情境、低结构、易嵌入、深融合特征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让课堂教与学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与学业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指数、教学方式指数普遍得到提升。

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书记、校长张雷鸣以“聚焦作业设计 团队合作赋能”为题,从作业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

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

张雷鸣校长做主题发言

1.作业设计的总体要求——理清作业的设计要求。作业要立足课标,系统设计;要立足学情,分层设计;要立足生活,基于真实情境设计。

2.作业实施的有效策略——加强作业设计的内驱力。团队合作,备课组联动;精准高效,循环改进;作业规范,严格落实。

3.作业实施的保障机制——完善作业管理的内环境。打造特色学科组,加强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变革教学模式,加强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形成作业设计的特色化;搭建线上作业平台,实现作业资源共建共享。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许军以“落实‘四则管理’ 推进增效减负”为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优质校建设方案

许军校长做主题发言

1.提高思想站位:汇聚共识,谋远健行。以“统筹兼顾,系统设计,丰富内涵,促进成长”十六字工作总原则,作为细化下一阶段工作预案的方针和指引。

2.做优“五育并举”:加减乘除,多措并举。

(1)四则管理,精准定位“减负”目标。

加: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增加教师的工作效能感;

减:减轻学生低附加值的课业负担,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乘:让有意义的学习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倍增系统,让学术研究和深度教研成为激发教师专业能力“拔节”成长的内驱力;

除: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为家长消除教育焦虑。

(2)六大板块,丰富深化“减负”内涵。作业辅导,拓展提高,艺文熏陶,科学探索,体育锻炼,劳动实践。

3.调顺三对关系:凝心聚力,协同育人。一是协调好“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关系,二是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整合关系,三是调和好“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关系。

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书记、校长,进才实验中学南校校长杨龙以“‘双减’背景下教与学的变革在路上——从开发‘学的内容’到研究‘学的方式’”为题做主题发言。

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优质校建设方案

杨龙校长做主题发言

1.关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学生“学的内容”。学校以“为每位学生的卓越发展服务”为办学理念,校本课程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学校正进入校本课程建设的第四个阶段,基于结构性、逻辑性和目的性的“全景式”课程体系,编写学科课程图谱。

2.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研究学生“学的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集中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给课堂带来的变化上;构建更为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拓宽“学”的途径,营造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总结提炼出十一种学习方式。

专家点评

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对堵琳琳和张雷鸣两位校长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指导。

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优质校建设方案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

刘京海校长做点评指导

刘校长认为学习包含两个领域,一个是学科,一个是实践,两位校长分别从这两个角度介绍了学校的改革经验。

张雷鸣校长从学科学习的角度出发,以作业设计为切入口,阐释了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和付出的行动,把作业研究的内容、形式、标准、具体实施、管理机制都进行了艰巨而到位的探索。“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的提质可以拉动整个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堵琳琳校长从实践性学习的角度出发,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值得学习的是将项目化学习与学科联结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将解题能力发展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学习的特点就是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而教育创新就是指不断地用新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并经过长期坚守从而实现创造发明。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格致中学原校长张志敏对许军和杨龙两位校长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指导。

优质校建设工作总结_提炼优质校项目建设经验_优质校建设方案

张志敏副会长做点评指导

许军校长从学校和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双减”政策做出了系统性的思考。一是运用哲学思维,站在更高位、更广阔的视野去理性地思考、审视“双减”政策的执行;二是把“双减”政策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做基于内涵的战略上的持久思考;三是坚持方法落地,各个层级有内在的逻辑架构,能够被老师们接受,并可持续实施。

杨龙校长介绍的“全景式”校本课程体系和学科课程图谱,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可选择性,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十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在教育变革过程中非常积极的探索。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国家课程必须全面有效地实施,同时再丰富学校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关注情境创设,实现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连接;要关注问题的创设,实现知识与思维的连接;然后通过活动、任务,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最后通过迁移,转化为素养。

本次会议对于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贴近一线学校实际,发现和总结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为各地初中学校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初专委将持续开展“初中教育校园行”系列活动,走进全国各地30余所初中学校,以点带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更多的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样本和范例。期待大家同向同行,凝心聚智,用行动切实促进初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