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大林知道邵国清爱交朋友,爱闲聊,但聊天能聊出个什么明堂呢?印大林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鳝鱼生意,当时在潜江、仙桃、监利一带他的实力最强,一年鳝鱼的收购量达到1000多吨,在家中总管全局的印大林,对于市场的判断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对每天的销售情况都做了详细的日记。
印大林:“我这每一天的记载都有,哪一天是雨天,该是什么价格。”
印大林对于市场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个日记本。
印大林:“比如说我打电话问,你上海今天是什么价格,他说是什么价格,我就把去年的,把两年的账本拿出来看,一看今天是什么价,那天是什么价。”
印大林做生意,是运筹帏幄,而邵国清虽然没有真刀真枪去干,但他已经跟很多黄鳝批发商打成了一片,掌握的是市场上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邵国清:“因为他是在家里,我是在第一线,他只认识老板,但是老板下面还有这些员工,他不认识呀,我跟他们的群众关系是相当好。”
当时,黄鳝的野生资源越来越少,人工养殖面积也比较小,只有湖北、湖南、安徽等地有少量养殖,总在市场上聊天,邵国清发现,黄鳝市场总是供不应求,谁掌握了更多的货源,谁就有钱赚。2001年,邵国清决定独立门户,但他没想到表哥印大林不但没有支持,还叫同行排挤他。
黄鳝运销商武春喜:“他说国清,老印说国清是一个车夫,他不能拿碗到我们家里吃饭去。就是比方说的话,就是不让邵国清搞这个水产物流。”
在印大林的眼里,邵国清只是一个货车司机,做事情简单粗暴,根本干不了这行。印大林做生意,主导思想是不做赔钱的买卖,做生意求稳,而邵国清则截然不同。
邵国清:“我要亏亏得痛快,脾气暴躁就是我看准这个商机的时候绝对想办法要把这个商机抓住的,就亏我要亏的痛快,该我赚钱的时候我也要赚钱。”
2001年9月,邵国清憋着一口气,离开了印大林,这个货车司机开始和印大林一样,搞起了黄鳝运销,他非要闯出点明堂给别人看看,邵国清做生意比印大林爽快大方,很多农户和批发商都成了他的客户,但他毕竟是刚刚起步,货量少,运输成本高,经营规模超过印大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时邵国清想到了一个叫武春喜的人。
武春喜是在当地实力仅次于印大林的另一个黄鳝运销商,邵国清找他要跟他合作。
武春喜:“我的资格最老,我现在63岁了,我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洪湖,沔阳,监利都晓得我,我有实力。”
武春喜也看中了邵国清在养殖户里的人缘,还有他手里掌握客户资源,2002年春节前后,鳝鱼大量上市,两人联手。本应该是印大林每年最挣钱的时候,但是武春喜和邵国清的联手,让印大林招架不住了。
邵国清:“我们两个人收的货,合着用一辆车,降低我们的运输成本,但是你老印一个人收的货,收少了你也要发车,我跟老武,我少他少,我们两个人少,凑起来就比老印的多,但是我们凑起来的话,运输成本就下降了。”
因为运输成本高,印大林的鳝鱼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几个月时间,他就感到生意做不下去了。
武春喜:“年里年外就是年里年外,就是几个月的生意,四五个月的生意,就把他拖垮了。”
2003年,在武春喜的搓合下,邵国清、武春喜,印大林成立了新公司,公司由邵国清负责全面工作,武春喜,印大林退居二线,邵国清,这个打工的货车司机就这样成了老板的老板。新成立的公司一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这时野心勃勃的邵国清心里又酝酿着一个新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