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写的。两位作者站在如何让世界人民摆脱贫穷的角度上,基于大量实例,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法,在消费、医疗、教育、生育、风险、小额贷款、做生意等角度剖析穷人的做法和思维方式、大众对穷人的理解以及政策盲点,最后又站在政治和经济的宏观角度,引出腐败且效率低下的政治难以带领人们摆脱贫困的结论。

书中关注的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每人每天可支配收入低于99美分。本文中的“穷人”指代与书中相同,虽然用起来有些“扎眼”,有“嫌贫爱富”的嫌疑,但我实在也找不到其他的词来代替了。

你有穷人思维吗?你我虽然不在此书“穷人”的关注范围之中,但其所提及的穷人思维却值得深思。我们之所以不在贫困之列,或许并非是天赋异禀,更多依赖于我们的出身——或许我们并不比穷人更有智慧。

突如其来的变故会不会把你拉进贫困的旋涡,从此翻身不得?一边关心世界穷人和扶贫政策,一边对照自身思维局限查漏补缺,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在书中比对,发觉我的穷人思维还挺严重,你呢?

【饥饿与消费观】

穷人正在挨饿吗?他们是因为吃不饱,所以更贫穷吗?2009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发表声明说,全球超过10亿人正在挨饿。但作者所调查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每天的生活费用少于99美分的人,并没有在挨饿。作者对18个国家的穷人生活调查数据显示,食品消费只占农村极度贫困人口总消费的36%-79%,占城市贫困人口消费的53%-74%。穷人有更多的选择,并不会把所有的钱用来买吃的。

那对于穷人来说,什么比食物还更重要呢?对18个国家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发现,穷人的首要选择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这可以是一台电视机、收音机、好吃的食物,或者庆祝节日。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所花的钱越多,人们越沮丧,孩子就越可能被迫辍学。

【我的新发现-摆脱穷人消费观】

从作者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我们就可以逆推出“如何摆脱贫穷”。好钢花在刀刃上:花最少的钱获取必须的能量和必须的营养素以保持体力去工作、去赚钱。而穷人的问题是,他们有了钱,并不注重营养,相反更重视口味;他们并非天天工作,相反非常乏味;他们乏味的时候,会花钱过节、买娱乐设备或好吃的,以至于存不下钱甚至要忍受饥饿。

这一发现让我放下了手中的蛋糕和咖啡,对着屏幕上的爱奇艺、腾讯图标,我发现自己的穷人思维简直是深入骨髓:开心的时候大吃一顿,不开心的时候大吃一顿,烦躁无聊的时候刷刷电视剧,我除了还有咸鱼翻身的自信,并没有比穷人“明智”一丝一毫。

【健康】

那穷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健康呢?作者调查发现,穷人并不乐忠于注射疫苗、使用蚊帐、摄入全面的营养素这种低成本却可以避免疾病、甚至挽救生命的东西。作者认为原因是“时间矛盾”会阻碍我们将目的转化为行动。什么是时间矛盾?比如那些一味拖延给自己孩子接种疫苗的家长,他们实际上是在不断欺骗自己,假装自己真的会在下个月付诸行动,等到整整两年过去才发现为时已晚。我们有些天真且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有能力在未来做正确的事。

没有把钱用来预防疾病,那省下钱了么?事实上,穷人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而他们生病的时候,并不会选择免费的公费医疗,而是去昂贵的私人医疗机构或以驱邪为主的传统治疗法。而对于一些大病,穷人无能为力治疗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信任“驱邪”,这样他们会觉得更有希望一些。

【我的新发现-重视“时间矛盾”】

作者提到的 “时间矛盾”并非仅用于预防疾病,它可以应用在一切需要“未雨绸缪”的事情上。工作中、生活中,我们或许经常在做“灭火队员”,有没有想过如何提前准备,以撤掉起火的充分必要条件呢?

【教育】

为什么穷人儿童的辍学率高?是因为上不起学吗?在大多数国家,上学是免费的,至少上小学如此。作者发现,穷人并非上不起学,而是教育回报率太低。研究显示,教育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投资,而家长是投资人,受益人是孩子。即便有的孩子很孝顺,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因为多上一年学多赚的钱,能够转化为父母们的收益——有些父母的孩子非常富有,却让他们晚景悲凉。

那穷人的孩子通过教育,可以获得“平等”的上升通道吗?老师们对穷人孩子和精英孩子会一视同仁吗?通过对照试验,作者发现,即便是发展中国家的老师也具有精英偏见。越是从底层走出来的老师,越容易对穷人的孩子有偏见,他们更有可能会在办公室里喝茶。而穷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并不高。

作者认为,如果教师和家长忽视成绩落后的孩子,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现,孩子或许能取得好成绩。相反,那些认为孩子能取得好成绩的家庭,或是不愿让孩子辍学的家庭,一般是精英家庭。他们最终会证实自己“较高”的期望。

【我的新发现-教育重在坚持】

你有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孩子不受老师的重视?有没有担心过“坐不住”的孩子会被老师指责为“多动症”?有没有担心过“慢半拍”的孩子被老师定义为“没有希望”?读完教育的这一章节,我不再担心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因为相信和坚持最重要。我会一直陪着他、鼓励他,告诉他,你一定会是最棒的,你会找到你一生的兴趣并为之奋斗,最终成为行业顶尖。

【生育】

孩子多,导致家庭贫穷?作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某种形式的人口政策。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降低生育率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富有。但是作者对18个国家的调查数据现实,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生在较小家庭的孩子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如果同样的资源要由更多人来分享,最终有些人就会得到更少。如果孩子没受委屈,那么是谁吃亏了呢?——母亲。

你们家的“太太”有话语权吗?调查显示,在女人有财产权的情况下,拥有更大的权威性。作者倾向于认为,男人比女人要自私得多,因为女人会将自己获得得意外钱财用来补贴家用,而男人很少会这么做。女人自己付出劳动所赚的钱“属于”其家庭或孩子。

你想要多个孩子吗?作者发现,2008年时,中国半数以上的老人和他们的儿女住在一起,70%有七八个子女的老人与自己的孩子同住。年迈的父母还会定期收到来自儿女(特别是儿子)的经济援助。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长期保障方式,当生育率下降时,财政储蓄就会增加。穷人之所以要生多个孩子,是因为他不知道到底哪个将来有能力给他养老。而在一个理想世界中,他想要几个孩子就要几个,如果孩子不能照顾他们,社会保险、医疗制度等公共福利制度会完成这个任务。

【新发现】

有没有人有意无意提醒你,该生孩子了、再生一个吧?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孩子变多,而孩子的待遇却没有变差——受委屈的是妈妈。

而妈妈们的意外之财,相较于爸爸们,则更多是属于家庭。看完这个结论,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妈妈们要对自己好点,首先不能生太多孩子——存下一笔养老费、购买养老产品更明智。

【贫穷的风险】

风险带来的仅仅是贫穷吗?调查显示,穷人的生活充满了风险:农作物的价格水平波动、家庭成员的健康、政治暴动、犯罪、极端天气等。这些风险对穷人来说是灾难性的。他们不得不削减消费、去找工作。但风险带来的,更多是贫穷心理的强化——失去希望、感觉没有出路,大大降低人们读过难关所需的自控力。他们似乎都不具备振作起来、从头再来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穷忙更穷?调查显示,当收入下降时,穷人会选择增加工作量,但是当所有的穷人都增加工作量时,就会产生竞争,从而使工资进一步下降。有些穷人会通过工作类型的多元化(身兼数职)来降低风险,但这样他们就很难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从而错失专门从事其擅长领域的收益。

为什么穷人不能依靠保险公司抵消风险?穷人对保险的概念不太了解,而且不愿意花今天的钱去买明天的稳定,这种“时间矛盾”阻碍了他们买保险的医院。保险公司在提供保险时要承担骗保风险,因而面对穷人市场止步不前。

【我的新发现-应对风险】罗曼罗兰说,“你要战胜外来敌人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 接二连三的灾难会让人应接不暇,更会让人觉得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自己就是不停推石头的西西弗斯,永远看不到出路。灾难、风险不可怕,可怕的是再也见不到阳光的内心。

你会不会被“一天打三份工、站在地铁上都能睡着”这样的励志行为所感动。诚然,这种抗击命运的精神非常可贵。但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却不是最佳摆脱穷困的路径。最佳的路径是避开同质化——让自己在一项专业中深深扎下根去并追求卓越,让自己成为市场上不可替代的角色,才能抗击风险。

【小额信贷】

银行为什么“嫌贫爱富”?因为穷人违约概率比富人更高,而且穷人贷款数额一般很小,而银行却要承担必要的监督职责。

小额信贷的利与弊。穷人通过小额信贷购买机器或工具,他们会更注重储蓄、努力工作而不是混日子,小额信贷是他们迈向理想生活的第一步。但是小额信贷不够灵活,不适合一些赚钱慢的项目或风险高的项目,也不适用于借贷金额较大的人。

【我的发现-小额信贷】

这本书所讲的小额信贷,并非我国现在推行的普惠金融。我国通过建立个人征信档案为个人提供小额信贷的模式,较书中所讲的小额信贷更具灵活性,优点更明显。

【储蓄】

作者认为,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而贫穷会永久得腐蚀人的耐心。“时间矛盾”在储蓄上的表现形式是,我们在花钱的同时,总是在计划着将来省钱。我们总是认为,“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有耐心。作者认为,穷人应该将储蓄的目标设置得更近一些,比如一张新沙发、一台新电视。因为在一切看起来很遥远时,就很难感受到动力。

为什么要存钱?富人会根据目前的资本净值存下更多的钱,因为今天的存款是明天的资本净值的一部分,这样就会越来越富。

【我的发现-储蓄】

存钱固然重要,有自控力和耐心能存得下钱固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存下的钱是否能用以扩大再生产?这才是复利的本质,才是财富指数级增长的本质。

那读过的书是不是就像存下的钱呢?只有读过不忘,才能算作存下的知识。而读完便抛之脑后,存下的也就了了。

【政府角色】

作者认为糟糕的政治机制是贫穷国家的通病。而政治局限性是真实存在的,这使我们很难找到解决大问题的方法。但是可以制定有效的政策避免腐败和渎职现象的发生,以求摆脱贫困。

【我的新发现-中国的反腐和扶贫】

长时间以来,我都是把反腐和扶贫当做两件事分开看的。实际上,反腐是扶贫的前提。不能杜绝腐败,就难以将扶贫物资送到真正需要的人,就难以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写在最后】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默认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作者的观点基于事实依据和对照试验,加上严谨的表述,让人很难反驳。在这个基础上,对照穷人思维,审视自己的思维缺漏,更新储蓄、消费、教育、生育、对冲风险、时间管理等观念,受益匪浅。作者对穷人思维的描述,也让我更好的理解现下中国的扶贫措施,比如提倡普惠金融、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在贫困地区设立工厂、政府职员对口支援贫困村等。

这本书叫《贫穷的本质》,作者为了让贫穷的人们摆脱贫穷,而发起调查研究。在了解到穷人的生存状况、思维观念之后,作者意识到有时一个小小的希望、一个小小助力,就能让穷人走向理想的生活。但是,希望和助力来自哪里?作者认为应该是来自政府。但腐败和渎职几乎是贫穷国家的通病,这让世界摆脱贫穷变得艰难。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非常清晰,每个章节一个主题,饥饿、健康、教育、人口控制、风险、小额信贷、储蓄、企业家精神、政府作为。但是,章节内部的结构安排比较散乱,章节内的小标题互相间没有什么联系性,需要读者自己提炼总结。作者的意图,估计是希望关于某个主题的不同的侧面,用事例来表现穷人生活和思维的各个方面。由于事例过于分散,以至于读者在阅读某个章节时,很难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