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风吹过山野,一派丰硕的景象。梯田里是火红的高粱,黄澄澄的谷穗,山坡上是熟透的大红枣,小灯笼似的大柿子,挂满枝头的核桃。满山满谷,满是成熟粮果的芳香。
近年来,山西省榆社县立足实际,大力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转型,中药材、设施蔬菜、谷子、火麻和猪、牛、羊、鸡“四种四养”特色产业竞相发展。伴随着“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纵深推进,特色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和农民生活富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喜看谷穗千重浪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榆社县郝北镇王宁村200余亩谷子丰收在望。“亩产量能达到250公斤!”党支部书记常占军欣喜满怀。走进田间地头,阵阵秋风里,沉甸甸的谷穗涌动成金色的海洋,一幅美丽的秋收画卷呈现眼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杂粮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几年村里给咱们买回种谷机和铺膜机,村民的谷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收入也增加了1000余元,农民们心里很高兴。”王宁村村民常栓文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王宁村依托绿色小米良好的历史口碑、特殊的地理种植环境,决定把发展小杂粮产业作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之路。四年时间,全村参与、群策群力,一步步推进落实,逐渐实现了整村企业化运营,以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如今,王宁村通过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加农户带动全村共同致富,并辐射带动附近9个贫困村,极大地增加了邻村农民参与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实施郝北镇小杂粮产业园区基地产销一体化、打造无公害品牌和助农增收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王宁村已经形成依靠小杂粮脱贫、依靠高端精品果业致富、依靠酿酒高粱做产业补充的长短期协同发展之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农村景象。
辣椒“映红”好日子
发展小杂粮产业只是榆社县诸多农业富县产业中的一项。从榆社县城出发,汽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只见一座座白色的大棚铺展延伸,各个村子特色产业发展的热火朝天,箕城镇峡口村也不例外。
走进峡口村辣椒种植基地,红彤彤的辣椒沉甸甸地挂满枝头,随处可见采摘、装车、运输辣椒的景象,辣椒种植户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喜庆的丰收时刻。
据了解,峡口村辣椒种植基地共种植辣椒2000余亩,平均亩产2000公斤辣椒,亩均销售收入5600余元。辣椒种植已成为峡口村的支柱产业,并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参与辣椒种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增加收益,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峡口村在种植基地建起了一座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辣椒加工厂。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在对收获的辣椒进行分拣、清洗,为辣椒的深加工做准备。该村的种植基地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峡口村辣椒种植户裴宇驰告诉记者,种辣椒成本低、收益高,可以直接卖给村里的辣椒加工厂,不愁销路。“通过种辣椒,我们村许多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裴宇驰自豪地说。
如今,峡口村把“小辣椒”做成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为周边村民保产增产、保收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辣椒加工厂建成后,还可为周边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从而进一步拓宽农民群众增收渠道,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助力乡村振兴。
红薯地里话丰收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榆社县西马乡南白村由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红薯种植基地,只见田间几十名男女劳力热火朝天,熟练地进行机械耕收、红薯捡拾、选级装箱、车辆运输……整个基地呈现一派欢快繁忙的丰收景象。
南白村为西马乡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南白村按下“扶贫+”快捷键,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小杂粮、特色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需特色。2020年,南白村把发展优质红薯种植作为强村富民主导产业,以“村集体+基地+贫困户”模式流转400余亩土地,发展优质红薯种植,吸纳本村70余户贫困户土地入股并参与种植、管理,新建恒温棚一座,可储存红薯100万公斤,贫困户仅此一项即可增加收入300余万元,让参与种植的群众都吃上了“定心丸”。
受益于党的好政策,农户王大哥也作为帮扶对象,被吸纳到基地里工作。从今年3月份到现在,他已熟练地掌握了红薯栽种技术,“我一直都是在这打长工,每月3000余元的工资,在这领着人干活,浇水、栽红薯。”王大哥高兴地说。
63岁的张阿姨正在地里忙着整理刚出土的红薯,她告诉记者,老伴患有脑血栓需长期住院吃药,家里缺少经济来源。这几年,通过村里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她每天在这里打工,不仅有可观的收入,还能照顾老伴,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现在日子好多了。
种植一片红薯,发展一个产业,链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南白村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中,积极鼓励村民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让村民共享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