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村地处甘肃省皋兰县黑石镇北部,距离县城33公里,受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村里交通条件落后,2013年被定为甘肃省省级贫困村。自2017年东丽区对口帮扶皋兰县以来,双方紧盯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施策,经过几年的精准帮扶,这个村靠着农业设施项目种出的“一把小油菜”找到了脱贫致富路,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棚种植专业村。

这位大娘名叫魏玉梅,她正和邻村的姐妹们把刚刚成熟的油菜采摘、捆绑,然后运往甘肃省的各大超市和北京、天津的各个农贸市场进行销售。2017年以前,魏玉梅生活的三和村由于受自然条件和没有农业种植技术等因素影响,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基础的农业种植,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候,一心想带领全村人脱贫的村干部利用省、市、县资金建起了蔬菜大棚。可由于技术,资金等问题,蔬菜大棚只是在原有蔬菜基地的基础上,搭建起了几个简单的架子,盖上塑料薄膜,供农户种植。

甘肃兰洋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袁明告诉记者:“没有这个设施栽培,我们一年只能种一茬,种一茬的时候亩产大概在三千块钱左右”。

那个时候,虽然亩产在三千块钱左右,但辛苦了一年的农民算下来,由于一年只能种植一茬,所以家庭收入还是没有增加多少,人们依然贫困。

随着东丽区帮扶皋兰县的进一步升级加力,双方都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底线,2018年初,甘肃兰洋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就在这时,东丽区送来了帮扶资金和农业种植技术。

袁明说:“我们这个项目就是天津东丽区援建项目,总共投资了92万,建设了37个新型高架大棚,还有两个日光温室”。

有了东丽区的援建资金再加上甘肃省及皋兰县的专项扶贫资金,新型日光温室高架大棚很快就建起来了。新成立的合作社在皋兰县和镇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产业扶贫,采取“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的模式,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扶持合作社和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引领群众调整种植结构,解决了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袁明高兴的说:“现在一年产值120万,没有(东丽区援建的)92万,一年产值只有40万左右。通过我们这个产业使我们本村的或者就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增产增收”。

在东丽区和皋兰县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9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皋兰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后的皋兰县把如何培育富民产业放到了第一位。这时,合作社利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先进技术,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合作平台,不仅可以吸纳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挣钱,而且对黑石镇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周边群众不出山沟就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引导群众调整传统的玉米、小麦种植模式,增加收入。

三和村村民魏玉梅告诉记者:“我在这合作社(蔬菜大棚)工作一月能挣三千块钱,不仅满足家里的开销,还能存些钱,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啦”。

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社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贫困户家庭产业经济。由于政府引导和油菜市场效益可观,油菜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扶贫产业。

袁明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希望通过我们合作社的努力,能带动周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参与进来,同时感谢天津东丽区和我们皋兰县人民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希望我们合作社的农业干的越来越红火”。

魏玉梅和她的姐妹们还在忙碌着,笑声不时从大棚里飘出,一幅“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的美丽新农村田园美景即将呈现。如今在三和村,老百姓精气神更足了,人人忙着学技术、搞生产,向着致富的道路迈出坚实的步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