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新疆累计在35个县市实施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培育专业合作社及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秸秆利用途径不断拓宽。让我们连线各地,看看农作物秸秆是如何秸尽其用,变废为宝。
综合利用 点“草”成金
连线人:尉犁县融媒体中心 汪志鹏 鲁红光
这两天,在尉犁县农业科技园内的新疆绿洲大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肥生产车间里,回收的棉秆经过发酵处理后生产出的水溶肥被打包运往田间。随着棉花夏灌期的到来,公司正开足马力忙生产。
尉犁县棉花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2019年尉犁县实施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鼓励棉农增施生物有机肥料。作为较早落户尉犁的新疆绿洲大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秸秆+畜禽粪便”为原料,建成了年生产10万吨有机肥、10万吨水溶肥、3000吨微生物菌剂的生产线。
2021年7月12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八十四团职工在收割秸秆(资料图)。秦桂连摄
“公司采用生物强化腐蚀技术,将易流失的小分子碳和矿物质进行固定,然后施到土壤中,能够降低土壤板结,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新疆绿洲大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谢家迅说。
如何检验秸秆制作有机生物肥料在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农作物产量方面的实际效果?2020年,新疆绿洲大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将合作社的8000余亩棉花地作为高标准示范田,由公司提供测土配方,依土配肥制肥、精准施肥等全程技术服务。
“通过合作,去年实现了增产增效,今年我们签订了4万亩地合同。”尉犁县众望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部部长郭世学说。
“我今年种植了1400亩棉花,使用绿洲大洋的生物有机肥和腐植酸肥,去年亩产达480公斤。”尉犁县团结镇东海子村种植户李世英说。
为了把棉秆、玉米秆变废为宝,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减少秸秆带来的农村人居环境污染,尉犁县把重点放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领域。2020年,尉犁县被自治区确定为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之一,通过发放秸秆机械购置补贴、秸秆深耕还田补贴;推广普及耕地培肥项目、棉花秸秆腐解液生产线改造提升项目、秸秆生物有机肥生产等,激发了企业和农户回收秸秆再利用的信心,实现了绿色农业循环发展。
“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引导培育了一批专业化生产经营组织,拓展了秸秆多元化利用能力,进一步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尉犁县农业农村局项目办干部胡玉梅说。
饲草成本降幅过半
连线人:哈密市融媒体中心 张有生
6月9日上午,在位于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哈密锝汇塬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院内,天蓝色外包装的成品饲料整齐码放。“这些都是棉花秸秆经过膨化工艺加工生产出的饲料,每包70公斤,目前日产100多吨,主要销往哈密市域内各养殖小区及养殖户。”哈密锝汇塬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虎说。
2021年6月17日,农技人员操作秸秆打包机在阿瓦提县阿依巴格镇幸福村的麦田里对小麦秸秆进行打包,用于饲料加工(资料图)。包良廷 摄
院内西南角的秸秆综合利用加工车间里,工人正在岗位上有序作业。公司去年回收了哈密市伊州区5个乡镇的11万亩棉花、玉米等农作物秸秆,通过1吨秸秆置换1吨饲料的方式,直接受益700多户农牧民。“目前的秸秆利用率达95%,以前连30%都达不到。”杨虎说。
哈密市围绕秸秆综合利用想办法、找出路,积极构建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饲料化、肥料化等模式,有效破解难题。
哈密锝汇塬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公司依托新疆畜科院饲料研究所技术为支撑,以伊州区本地棉花、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为基础原料进行饲料加工。棉花秸秆经过地头初粉、回厂再粉碎、除尘揉丝、益生菌处理、高温膨化等工序后,加工出的成品饲料出厂价每公斤0.6元至0.8元,与苜蓿、麦草等饲草相比,成本降幅达50%。因为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经过益生菌处理,加工出来的饲料牲畜易消化和吸收。
“秸秆制成的饲料节约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益,还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起到积极作用。”杨虎说。
近年来,哈密市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运作机制,开拓秸秆综合利用新渠道。2021年哈密市农作物秸秆总量为24.94万吨,可收集量22.58万吨,已利用19.9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8.19%。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有效缓解了哈密市饲草短缺压力,为哈密市乃至全疆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典型示范。
秸秆综合利用多元化
连线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6月9日上午,在奇台县七户乡东塘村的一处空地上,奇台县兴农润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生军,带着农机手对去年回收的黄贮玉米秸秆饲草,进行粉碎揉丝打包作业。
“我们现在使用的机械很智能,一次作业就能完成玉米秸秆的粉碎、揉丝、缠膜和打包,15秒就能完成一个30公斤饲草包的作业。”吕生军说。
奇台县每年种植小麦100万亩、玉米40万亩。2018年,吕生军领办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当地率先引进玉米秸秆捡拾、揉丝、缠膜和打包一体化作业机械,通过技术创新直接将秸秆一次性处理并进行厌氧发酵,变成青黄贮饲草。这样既能防止秸秆发霉变质,又能充分保全秸秆的有效养分,改变了当地秋季玉米秆不好储存、利用率低的状况,极大地提升了玉米秆饲料化利用率。
2021年1月27日,村民在博湖县博斯腾湖乡库代力克村采收玉米秸秆(资料图)。确·胡热摄
“兴农润源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完成小麦和玉米秸秆回收加工作业20万亩。”吕生军说。
目前,奇台县从事秸秆回收加工作业的机械约1200台套,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作业。
昌吉回族自治州是农作物秸秆资源富集地区,每年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大约在213万吨,综合利用量大约172万吨,目前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饲料化率超过90%。全州拥有秸秆回收加工作业机械4600余台套,为实现秸秆回收综合利用机械化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昌吉回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星雷介绍,昌吉州积极拓宽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和渠道。重点推广畜禽养殖场(小区)、饲料加工企业、农机合作社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加快发展秸秆青贮、微生物发酵、氨化饲料;秸秆就地就近还田利用;推进秸秆机械粉碎、堆沤、覆盖还田利用。
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饲料化、肥料化的同时,昌吉州还探索推进秸秆燃料化。
2020年,呼图壁县创新性地引进了年产10万吨秸秆燃料加工项目,形成棉花秸秆田间收集、离田运输、成型燃料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该项目2020年建成投入生产运行,累计回收呼图壁县5万多亩棉花秸秆,共生产生物质颗粒产品7000吨,为加快秸秆燃料利用的推广和提高秸秆燃料化利用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记者 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