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坊镇周家沟养牛户放牧现场
马坊镇位于方山县最北端,东邻娄烦、交城,西接临县、兴县,北靠岚县。交通便利,地域辽阔,是方山县区域面积最大的乡镇,总面积3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林地面积45万亩。境内四面环山,沟深坡广,土壤肥沃,水草丰盛,素有“晋国草广,牧马扎坊”之美称,是名副其实的养牛大镇。
立足优势蓄力 发展主导产业
马坊镇林草资源丰富、养殖历史悠久,百里牧场曾是唐将尉迟恭驻兵牧马之地。但由于资金短缺、观念落后等因素限制,马坊镇养牛产业一直都是粗放式的散养,品种多为老黄牛,成长慢、售价低。
2016年开始,马坊镇党委政府借力全县抓肉牛主导产业的政策优势,利用县级补贴资金、县财政产业扶持资金、金融贴息贷款等帮扶资金,创新养殖模式,通过金融政策推动、养牛协会牵动、合作模式带动、企业农户联动等模式,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牛产业。
四年时间,信用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养牛贴息贷款1400余万元;12个养牛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带动16个村集体350余户农民参与养牛;良泉酒业等2户企业联合带动286户贫困户发展养牛产业;1个镇级养牛协会和31个村级养牛协会每年为1300余户养牛户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指导、疫病防治知识、分享购销信息。
在这样的利好政策下,老百姓养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镇能繁母牛存栏实现逐年翻番,为马坊镇实现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瞄准靶心发力 做成拳头产业
养殖规模壮大了,产业发展也具备了一定基础,但除却养殖规模,做成产业仍有较大距离。第一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第二,产业没有形成产品,产业附加值远远没有挖掘开发。如何将养牛业真正做成产业?成为急需破解的课题。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适逢国家农业部发展产业强镇项目,在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帮助支持下,经过前期充分筹备,成功争取到马坊镇产业强镇项目,获得国补资金1000万元。项目涉及1000头优质母牛扩繁项目、饲草种植加工项目、风味牛肉食品加工项目、标准化繁育改良中心建设项目、功能黄芪肉牛品牌项目等5个具体项目,刷新了单打独斗的养牛格局,形成初具规模的养牛产业链条,为推动养牛项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项目确定了,如何推动项目顺利落地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项目服务方面,马坊镇党委政府以土地为依托,靠前服务,为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配套项目用地,迅速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同时以村级流转站为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平台,建立较为健全的信息交流机制,为农民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服务与指导;二是以服务为导向,建立政策咨询机制,建立土地流转专家咨询机构,开展多元化、社会化的土地流转政策研究;三是建立价格评估机制,农村土地存在等级、肥力、位置等的差异,不仅存在绝对地租,也存在级差地租,建立流转土地信息库,对流转土地评级定等,制定包括土地级差收入、区域差异、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在内的基准价格。如此以来,在为项目提供土地便利的同时,保证了农民收益的公平化和透明化,避免了后续用地麻烦。
在资金配套方面,马坊镇经过充分考察了解,确定了5户信誉好、资金实力强的企业和单位分别负责5个项目的具体实施,并严格按照要求由5户企业配套投资1125万元,保证项目投足资金、迅速落地开工。目前,项目已全部竣工。
在社会效益方面,马坊镇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前布局谋划,建立了以订单农业为主的项目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一是龙头企业主导型。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向前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生产基地,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产业链条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二是农民合作社主导型。以农民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依托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和流通,将产业链条逐步由生产环节向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包括合作社领办加工模式、农超对接模式、农社对接模式等,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三是农户主导型。依托当地农户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并逐步由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乡村旅游等方面拓展,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农户主导型主要包括农产品地产地销模式、农家乐模式、家庭手工艺品产销模式等。
2020年,方山县兴艺扶贫专业合作社在马坊镇麻峪和吴家沟等村流转土地发展青贮饲草基地1200亩,购置饲草加工仪器设备16台(套),新建饲料加工车间1840平方米,秸秆仓储库1057平方米,青贮窖6600立方米,购置及安装青贮打包机、柠条粉碎机、青贮用装载机、旋耕用拖拉机、自动施肥机、喷药无人机、地秤等设备13台,同时回收当地农民种植的青贮玉米和黄贮玉米秸秆进行饲料加工,年生产能力超过3万吨,有效解决了当地养牛户6个月枯草期饲料需求量,特别是全株青贮饲草更能保证饲草营养,受到当地养牛户的青睐。
2020年,鹏辉种养合作社购进能繁母牛360头,良泉养牛合作社购进能繁母牛360头,同兴扶贫攻坚合作社购进能繁母牛280头,1000头优质能繁母牛的规模已全部完成。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当地和周边群众都转变观念,将优质能繁母牛作为繁育目标,全部进行改良繁育,目前,全镇能繁母牛存栏量以达到15000余头,100头以上养殖大户有20多户,2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已经达到200多户,养牛户接近全镇总户数的40%,养牛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实现小康的主导产业。(崔秀琴)
兴宁这两兄弟巧念养牛“致富经”,让群众日子“牛”起来
饲料加工、饲槽填料、清理牛棚……走进兴宁市叶塘镇富祝村、下径村的牛棚里,随处可见菜牛在悠闲地吃着草饲料,悠闲散步。在这里,总能看到两个年轻的身影,他们是一对表兄弟:80后余伟建和90后张立成。
据兄弟俩介绍,从2013年开始养殖菜牛至今,牛棚从1个到4个,养殖品种从1种到几种,平均每月存栏数从200头到如今500头,牛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不仅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不少农户的生活也因为“牛”变了样。
兄弟齐心 转行开荒养牛“干”起来
说起“牛”话题,兄弟俩便“刹不住车”,滔滔不绝地和记者讲起了养牛的那些事儿。据哥哥余伟建回忆,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兄弟俩,对农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在没有养牛之前,他一直都在兴宁各地做工程,弟弟张立成当时也还在外地读大学,学“物流管理”。在他有了一定的资金后,弟弟也顺利毕业了,兄弟俩便一拍即合回到叶塘镇开起了养牛场。
虽然一直生活在农村,但真正自己养起牛来并不如想象中容易。首先摆在兄弟俩面前的就是牛场的选址问题。经过考察,他们选择了叶塘镇富祝村一处四面环山的荒地里。“如今眼前的这块平整空地,从前是长满荆棘杂草的荒地,现在进牛场的那条路,也是后来我们自己修的。”余伟建说。经过一年多的开荒,兄弟俩的养牛场初具雏形,2014年便成立全达实业有限公司。一开始只是养殖本土黄牛,在有了一定经验后,他们便远赴云南引进新牛种。同时,兄弟俩也对业务范围进行了分工,哥哥余伟建抓养殖,弟弟张立成抓管理和市场开拓。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兄弟俩的公司如今已成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兴宁市2019年“客家菜师傅”工程食材基地。还在兴宁的南部新城开了一家牛肉火锅店,除批发外,完全实现了自产自销。
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江西赣州的牛肉商人陈分亮和牛场合作数年。他表示,牛场的活牛肥瘦得当,肉质符合江西地方的口味,价格合理,即便跨省也值得合作。据了解,牛场的活牛不仅是销往江西,还有福建、广西、云南等地。
产业带动 扶农助农生活“好”起来
牛场内所有牛吃的饲料都是由玉米秆、豆腐渣和草料等绿色健康食材混合而成。虽然牛场本身也有草料种植,但要满足牛场的需求,却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发动周边村民一起干。
“现在牛吃的饲料中原料很多都是从周边村民中收购的。比如说我们鼓励周边村民做腐竹,产生的豆腐渣以每包10元的价格收购,腐竹则由火锅店收购。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周边村民的收入,食材还有保障。”张立成说,养牛这几年,最骄傲的事就是不光是自己富起来了,还带动了周边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牛兄弟”聘请村民在牛场工作。(吴海清摄)
家住新陂镇的蓝仙是养牛场的一名技术骨干。蓝仙告诉记者,来牛场之前他一直在惠州打工养奶牛,一人养活全家,日子过得很紧巴。后来到牛场工作,因为懂技术,工资也比从前高,还包吃包住,一个月最少能挣4000多元,家里的压力也小了。
蓝仙的生活变化只是牛场带动的农户缩影。据张立成介绍,截至目前,已通过产业带动了大概150户贫困户参与到养牛的过程中,不仅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其中一部分还有了自己的小产业,生活正在向越来越好的方向迈进。
延伸 发展小康路上跨步“跑”起来
在生牛和牛肉批发市场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兄弟俩,一直都有对牛肉进行深加工的想法,但两人都没有食品和饮食方面的经验,想要从养殖售卖到深加工领域发展并不容易。为了充分了解兴宁食客的口味和消费习惯,2019年下半年兄弟俩的“全达鲜牛肉美食城”正式开业,主打牛肉火锅和牛字辈菜品。
“牛兄弟”养的菜牛。(吴海清摄)
据了解,该店人均消费约为70元左右,店内牛肉均由自家牛场直接供应,其他食材也大多由本土农业基地和农户提供。张立成告诉记者,接下来公司将着手研发更多牛肉衍生产品,希望可以实现养殖、批发、深加工的全方位发展,也希望可以由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走向幸福的生活。同时,还将逐渐融入云端农场,引入开心农场的概念,为传统农业插上“云翅膀”,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云养牛”“云种植”,直接参与到一头牛、一亩菜地、一棵柚子树的成长过程中,共同体会农业的乐趣,共享小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