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城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东边牯牛山崴峨耸立,西边拱王山系连绵不尽,峰峦叠嶂,山脉起伏,绵亘不绝。大白河、块河绕城而出,一直流入小江,最后汇入金沙江。群山两岸夹峙,使沿河冲积出的狭长泥石流河滩的东川城,又有了河谷季风气候特征,气温更加炎热干燥。
在东川新村城区东北部有个叫洗尾嘎的村庄,历史上是一个缺水干旱的地方。土质红壤,以种植玉米、红薯为主,年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那时村民们都很穷,日子过得很艰苦。由于没有经济收入,靠天吃饭,粮食不够吃,上不起学的人都有。年复一年地重复种植玉米、红薯,让村民们感到枯燥乏味,也有大胆的村民从街上买来几棵桃苗,种在地边田头,说也怪,一两年过去,桃树也活了,还结出了鲜红的桃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东川区园艺所从外地拿回三个芽苗,到洗尾嘎进行嫁接,然嫁接成功了。这说明洗尾嘎的土壤气候条件很适合三月桃在此生长。
改变种植品种,打破传统种植
得想办法改变洗尾嘎村的村民经济收入,不能总在传统产业中打转转,村干部们这样想着。当时的村两委一致认为,种植玉米、红薯,没有多少经济收入。一直想要改变洗尾嘎种植单一的问题。 2002年,由村上主导,向镇农科站和农业局申请,区农业局从外地调来5万棵三月桃树苗,由洗尾嘎村两委免费发给老百姓种植。当时也不敢强推,只能叫大家自主选择。我对村民说:“种桃树,桃子熟了,可增加一些经济收入,更何况三月桃的优势是传统桃树还在开花,三月桃就上市了,从季节上看,三月桃的经济价值前景更好。”洗尾嘎村书记对我说。
洗尾嘎桃花正在开放
看着桃树一年年长大,桃子渐渐挂果,洗尾嘎村干部又想:何不继续扩种,即然这种果子在我们这个地方,长得成!何不再继续追加种植面积,让桃子成为我村的经济支柱产业,也好过年年岁岁种植玉米强。于是2004年村上又找到区农业局,向农业局提出申请追加种植面积的申请。此时,最早种植三月桃的村民已经开始卖桃子了,尽管当时桃子只在新村本地销售,但细比下来,卖桃子比卖玉米化算多了,许多村民都愿意扩大桃树种植面积,更何况种桃树不像其它庄稼费时费力,一年有半年的闲睱时间,村民们还可以出去打工。这年,铜都镇农科站又支持了十万元的三月桃树苗,这一次,许多村民把自家所有的土地全都种上了三月桃,至2007年以后,洗尾嘎村的桃树已初具规模,百分之七十的土地全部种上了三月桃树。
农技跟进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
光把树苗栽下去也不行呀,村民对桃树的种植管理还没有经验,为此,历届村委干部每年请区农业局的技师专家到洗尾嘎村,对村民桃树种植管理进行培训,教他们怎样修枝打杈,怎样施肥打药。村支书说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培训。经过数年的精心培植管理,洗尾嘎的三月桃已陆续挂果丰收了。
遭遇滞销到不愁销
刚开始由于销售面窄,只在东川城区销售,而三月桃种植面积又大,有两三年,桃子销路不好,甚至卖不出去。这可愁坏了大家,这样千辛万苦种出来的桃子,卖不出去,怎么办呀?有些村民开始找到村委会,说桃子卖不出去。村干部耐心地跟大家解释,“什么东西都有个市场规律,慢慢来,能卖多少算多少。”村民们一想,再不济也好过种玉米的收入,遂没有再报怨,毕竟任何产品都受市场供需规律的影响,价格有时好,有时不好,也只能忍受。能卖多少算多少,从没想过要把桃树砍掉。
桃子卖不出去,村干部的压力是很大的。好在洗尾嘎属城郊村,离城近,许多人都到城里或是外地打工去了。这样坚持了两三年,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附近一个趸桃子卖的小商贩,把水果拉到昆明去卖,遇到了福建水果商贩,遂把福建人给引进来了。从此,春节一过,许多福建批发商来到东川洗尾嘎,收购三月桃。果农们一般再以不用背到东川城里去零卖,地边摘完就直接装车被外地人运走了。为什么福建人千里迢迢来到洗尾嘎收桃子呢?因为洗尾嘎的三月桃上市早,当别的地方还在瑟瑟寒风下等待春天到来时,洗尾嘎的桃子2月就也可以采摘了。从遭遇滞销到不愁销,真的是“早果不怕巷子深。”
产业兴,则村庄兴
洗尾嘎正是利用了当地的良好气候土壤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三月桃的种植。目前,洗尾嘎两千一百亩的桃树,十一月份就已开始剪枝施肥。村民们有的骑着摩托,有的开着三轮车,有的开着农用货车,拉农家肥的,修枝的,打药的、松土的,都在地里忙活着。他们说:“要想桃子结,修枝打杈施农家肥。”现在,洗尾嘎村桃树种植已经全覆盖,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有种上了三月桃,家家有果树,户户有桃林,成为洗尾嘎的一大特色。 每到12中旬,正当寒风朔朔时,洗尾嘎的桃花却朵朵绽放,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粉红的云霞茏罩着大地,给萧瑟的寒地穿上一件绯红的纱衣,整个冬天就多姿多彩起来,犹如春之来临。
抬眼望去,一幢幢小洋楼、别墅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路延伸到桃林深处。村民们骑着摩托车的、开着三轮车的,正在运送农家肥,奔忙于村庄与果林间。看着村民们一改传统肩挑人背,我感觉到新农村气息,正运营而生,洗尾嘎村近年来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因为有了三月桃园。
在修枝打杈的老农
村支书告诉我,坝塘水库的水接下来后,水口就在洗尾嘎村,它为洗尾嘎村2.1千亩的桃树浇灌提供了水源保障,现在三月桃已成为洗尾嘎村的经济产业支柱了。每亩桃林有7千到1万元的收入,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1-2千元增长到6千元了。比种植传统农业收入翻了几倍。洗尾嘎有村民597户,21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只有92户282人,大多是因为有疾病的、残障的人家。相比于其他没有产业经济的村,洗尾嘎的贫困人口明显偏低。这得益于洗尾嘎三月桃的种植。也得益于洗尾嘎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的先天优势,才使得三月桃找到适地,落户安家,但更多得益于历届村干部们的上下奔波主导。
洗尾嘎村没有村集体经济,可他们却把村民带动起来,自发自愿地跟随种植。除了有远见,还有想要改变现状的开创思想,更多的是历届洗尾嘎村干部和村民们的自信,认准的事,就坚持下去。这自信来源于“独特”。“独特”的是传统桃子还没开花,洗尾嘎的桃子就已采摘上市,他们相信,就凭这,凭东川城的冬天平均气温不低于10°c,凭洗尾嘎的土质、水源,他们相信,种三月桃,一定不会错的。
生活有时就像是博弈,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先认清自己,用好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用心用脑,再加上科学地分析论证;掌握好市场供需及消费者心理规律;把握好迈步的契机,找准机遇,勇敢向前,那么,脱贫攻坚,实现小康就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