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一、前言水稻是世界上种植范围最广的作物之一,也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战略作物,养活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自从1980年以来农业产量增长率增长缓慢,甚至在很多国家出现停滞的状态,世界农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而现代集约化粮食生产又使农业环境受到很大的损害,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和水资源退化等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目前,全国种植面积约4.5亿亩,年产量近2亿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5%,全国约有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过去常靠施用大量化肥、农药来获得高产,以解决13亿人口的口粮问题。这样一种稻作方式,不仅效益低、大米的品质安全得不到保障,还加剧了稻田的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迅速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在现有国家粮食价格政策保障下,单一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部分地区中低产稻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稻田流转中“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由于生产方式粗放,化肥、农药使用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将种稻与名特水产养殖密切结合起来。
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提高了名特水产品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稻田养鱼列为世界农业遗产,成为全球首批四个重要的农业遗产保护点之一。更可贵的是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中国农民的创造,土生土长,技术容易掌握,可以说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因此,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已在我国水稻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稻田综合种养区别于传统稻田养鱼的先进性在于,注重了优质水稻品种与水产品种的选择,注重了稻田田间工程的建造(不仅考虑了水稻和水产品的生产需要,更注重了防洪抗旱、旱涝保收),注重了以产业化生产方式在稻田中开展水稻与水产生产,注重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注重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注重了稻田生境的改良和土壤修复,注重了稻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发展,注重了农产品品质和效我国的稻田综合种养已经进入产业化时代。稻田种养产业化以“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为指导原则,以名优特水产品为主导,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创建为特征,能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稻田效益,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收、提质、环境友好、发展可持续等多种生态系统功能的现代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国”,后在唐代,在四川、广西一带的稻田已出产鲤鱼、草鱼,以此论断,我国的稻田养鱼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陕西勉县、四川新津县和绵阳县出土的东汉墓中的陶制水田模型,田中有沟埂、有鱼鳖,相似于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稻田养鱼经历了发展、衰落、恢复、发展的坎坷历程。经过广大水产科技人员的努力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无论是养殖模式、水稻栽培、稻田工程还是养鱼技术,都有了丰富和发展,稻田养鱼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特别是80年代中期,随着稻鱼共生理论的提出和水产部门的倡导,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大面积稻田养鱼,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我国的稻田养鱼,无论是养殖面积、产量都徘徊不前,甚至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2007年以来,一大批以名特经济水产品种为主导,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不断涌现,表现出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节能等多方面的作用,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级重视以及种稻农民的积极响应。
为促进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发展,2010-2012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织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实施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项目针对稻田综合种养的需求和特点,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了“稻作”、“稻鱼共作”5类19个典型模式,并集成创新了20多项配套关键技术。1、广栖性:小龙虾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动物,大凡无污染或是污染不严重的水域、沼泽、湿地中,都有小龙虾的生存和繁衍,并形成自己的种群。小龙虾的栖息地多为土质水域,特别是腐殖质较多的泥质、且有较多水草、树根或石块等隐蔽物的水域。小龙虾对水环境要求不高,在pH为5.8~8.2、温度为0~37、溶氧量不低于1.5/升的水体中都能生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自然越冬。最适宜小龙虾生长的水体pH为7.5~8.2、温度为22~30、溶氧量不低于3/升。小龙虾是介于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之间的一种动物,能适应恶劣的环境。当遇到陡降暴雨时,小龙虾喜欢集聚到流水处活动,并趁雨夜上岸寻找食物和转移到新的栖息地。•3、避光性小龙虾喜温怕光,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光线强烈时即沉入水体或躲藏到洞穴中,光线微弱或黑暗时开始活动,通常抱住水体中的水草或悬浮物将身体侧卧于水面。
4、喜穴居:小龙虾喜欢打洞穴居,且一般为雌雄同居。其洞穴一般笔直向下或稍倾斜,夏季洞穴深度一般为30cm左右,秋季为50cm左右,冬季达80~100cm左右。小龙虾一般白天入洞穴居或守在洞口,夜间出洞活动。春季喜欢活动在浅水中,夏季喜欢活动在较深一点的水域,秋季喜欢在有水的堤边、坡边营造洞穴,冬季便藏身于洞穴深处越冬。小龙虾严重饥饿时,会以强凌弱,相互格斗,弱肉强食,但在食物比较充足时,能和睦相处。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如果放养密度过大、隐蔽物不足、雌雄比例失调、饵料营养不全面时,它们也会出现相互残杀的现6、耐药能力差小龙虾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农药和渔药反应敏感,其耐药能力比鱼类要差得多,对有机磷农药,超过0.7ppm就会中毒,对于除虫菊脂类鱼药(或农药),只要水体中有药物含量,就有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对于漂白粉、生石灰等消毒药物,如果剂量过大,也会中毒。而对植物酮和茶碱则不敏感,如鱼藤精、茶7、喜温、怕热、畏寒小龙虾是广温性水生动物,喜温暖、怕炎热、畏寒冷,水温适应范围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8-31,最适生长水温为22-30,受精卵孵化和幼体发育水温在24-28为好。当水温上升到33以上时,小龙虾进入半摄食或打洞越夏状态,水温超过35时,在自然环境中会钻入洞底蛰伏,长时间高温会导致其死亡。
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时,小龙虾进入不摄食的打洞状态;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时,小龙虾进入不摄食的越冬状态。8、杂食性小龙虾食性最广,只要能咬动的东西它就可以吃。植物性饲料如豆类、谷类、各种渣类、蔬菜类、各种水生植物、无毒的陆生草类都是它的食物;动物性饲料如水生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死鱼、动物内脏、蚕蛹、蚯蚓、蝇蛆等都是它喜食的食物。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小龙虾主要摄食竹叶眼子菜、轮叶黑藻等大型水生植物,其次是有机碎屑,同时 还有少量的丝状藻类、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水生寡毛类、 轮虫、摇蚊幼虫和其它水生动物的残体等。 9、蜕壳生长小龙虾一生要蜕11-12次壳,蜕壳是它生长、发育、 增重和繁殖的重要标志,每蜕一次壳,它的身体就长 大一次,蜕壳一般在洞内或草丛中进行,蜕壳后,其 身体柔软无力,这时是小龙虾最易受到攻击的时期, 蜕壳后的新壳要12~24小时才能硬化。 小龙虾的蜕壳与水温、营养及个体发育阶段密切相 关。水温适宜、食物充足、发育阶段早,则蜕壳间隔 10、小龙虾的繁殖习性自然状态下,每1只雄虾可先后与2只雌虾交配。小 龙虾在自然条件下,5~9月为交配季节,其中6~8月 为高峰期。由于小龙虾不是交配后就马上产卵,而是 要等7~30天的时间才产卵。
在自然条件下,雌雄亲虾 交配之前,它们就开始掘洞筑穴,雌虾的产卵和孵化 过程多数在洞穴中完成。 三、技术(虾稻共作模式)要点 虾稻综合种养技术的由来与演变:虾稻连作虾稻连作+共作(简称“虾稻共作”)虾稻综合种养(新增模 式:一稻两虾复合种养、虾鳅稻复合种养、虾稻稻复合 种养等)。这里重点介绍虾稻共作模式:6~9月种一季 水稻的同时培育小龙虾亲本,10月至第二年5月养一季小 龙虾苗种和商品虾。亩平效益3000元左右。 1、稻田选择 选作虾稻共作模式的稻田最好是规模连片,依据地形地貌,几十亩到几千亩不等,单块面积以40亩最为适宜, 便于管理。虾稻共作区四周可开挖小型排水沟渠,与周 边传统稻作区、瓜果种植区、棉田种植区等分开,防止 农药直接流入虾稻共作区,产生药害。选作虾稻共作模 式的区域还要求水通、电通、路通、土肥。其中: 水通:要求水源充足,尤其是秋季、冬季、早春水源要充沛,排灌方便,不宜被淹没,水质良好,无工业、农 业和生活污水污染。 电通:要求三项四线拉到养殖区,便于水泵抽水,生活区用电等 路通:要求交通便捷,主干道要求3米宽砂石等级路面以上,小型货运车辆能方便出入稻虾种养区,支路可保障 生产小型车载工具自由通行。
土肥:土质以粘土或壤土较好,不宜选择砂土、碎石土、酥松土,这些土质保水保肥性能差,会增加 小龙虾掘穴难度,且容易造成洞穴塌陷而导致小龙 虾死亡。 2、稻田工程 虾稻综合种养稻田布局 (1)、挖沟 可根据稻田地貌类型和单块稻田面积选择开挖环沟、 “U”型沟、“L”型沟、侧沟。如平原为面积15-50亩, 可开挖环沟;丘陵10-15亩,可开挖“U”型;丘陵5-10亩, 可开挖“L”型或“U”型;山区1-5亩,可选择开挖“L” 开挖方法:沿稻田田埂内侧2米处开挖环形沟,沟宽4~5米,沟深1~1.5米。稻田面积达到100亩的,还要在田中间 开挖“十”字形田间沟,沟宽1~2米,沟深0.8米。利用开 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田埂加固时 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以防渗水或暴风雨使田埂坍 塌。田埂应高于田面0.6~0.8米,埂宽5-6米,顶部宽2~3 分隔田面和环分隔田面和环 沟的的小堤埂 沟的的小堤埂 (2)、防逃设施:用网片或钙塑板等材料沿田埂四 周围成封闭防逃墙,防逃墙高40 cm~50 cm,四角 转弯处成弧形。进排水口应加设铁丝网或栅栏等防 逃设施。 (3)、进排水设施 连片规模种养区进排水渠要分开,单 块田进排水口设置在稻田对角线上,可选用直径20cm以上 PVC管,进水管设置在田埂上,排水管设置在沟底,排水 沟渠深度低于虾沟底端,做到进水便捷,排水彻底。
进水 管道口上应套上网目为60-80目筛绢布做成的网袋,网袋直 径30cm,长5-8米,防止进水时野杂鱼进入稻田与龙虾争 食、争氧;排水管道口应罩上20-40目筛绢布做成密眼虾罩, 防止放水时虾苗、小龙虾逃逸。使用时应经常检查、搓洗, 发现破损及时更换或缝补。 3、消毒 野杂鱼与小龙虾争食、争空间、争氧气,泥鳅、黄鳝、鲫鱼、草鱼等甚至摄食幼虾,黑鱼、鲶鱼甚 至捕食大规格虾苗和软壳虾。主要清塘药品有生石 灰、漂白粉、茶籽饼、茶皂素、鱼藤酮、皂角素等。 一般可在稻田翻耕时,人工或用地笼捕捉田面上的 泥鳅、黄鳝。养殖第一年,虾沟杂鱼可采用生石灰 (75-100公斤)或漂白粉(8-10公斤)药品清除; 第二年,结合稻田8月、9月份两次烤田,清除野杂鱼,其中第一次烤田(8月份),保持沟水深80cm,使用可茶 皂素、鱼藤酮、皂角素等药物清除野杂鱼、黄鳝、泥鳅、 黑鱼、鲶鱼等,使用药品杀鱼时,可结合使用地笼捕捉; 第二次烤田(9月中下旬),若还有杂鱼,可采用环保型 茶粕清塘剂,沟水深0.5m,亩可用茶籽饼15斤左右,浸 泡24小时后,全池泼洒,彻底杀灭野杂鱼。 4、种植水草 可在田畈上种植伊乐藻,虾沟边移栽水花生。4月上旬放虾苗时水草覆盖面达40%。具体种植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