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曾治云赵辅琼文/摄

“曹老师,帮我带十斤子”“帮我带5只土鸡”“帮我带100个土鸡蛋”……新年以来,在桂林旅游学院教职工微信群里,经常出现大家争相购买瑶乡土货的情景。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桂林旅游学院教职工微信群里有扶贫第一书记曹朋。1989年出生的曹朋,2018年3月到资源县河口瑶族乡深度贫困村葱坪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充分利用自己高校教职工的“优势”,经常在桂林旅游学院教职工微信群里“推销”河口瑶乡的子、灵芝、土鸡、茶叶、红薯干等来自贫困群众家中的纯正土货,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更是不遗余力。由于曹朋还没有驾照,经常是蹭河口其他第一书记的车“带货”,货好而数量又有限,曹朋也因此成了学院群里的“带货红人”,同事们都笑称他是蹭车带货书记。

每到周末,曹朋都会蹭车到桂林临桂区,再打车15公里到桂林旅游学院老校区,把带回的瑶乡土货一份一份打包好,交到订货人手中。肩上扛着百十斤的子、红薯粉,手里提着土鸡蛋、土鸡……走在校园,看起来像是来学校看望孩子的乡下亲戚,实则他是扛着第一书记扶贫责任,提着贫困群众致富寄托的瑶乡“带货”书记。

由于自己不能驾车,给村里的贫困户销售土货很不方便,既要付出时间,还要自掏腰包打车,即便如此,瑶乡土货经他之手进城,价钱没有任何变动,村民卖多少,订货人就付多少。甚至为了让订货人能吃到土货该有的鲜甜味道,他还当起了美食顾问,将土鸡如何炖煮,红薯粉用什么温度的水烫、烫多久,子如何做味道最好等美食“密码”一一奉献给订货人。“只要能帮他们把产品卖出去,我受点累没有关系。”曹朋说。

“受疫情的影响不能外出务工,自己在家摘的茶叶、养的土鸡又无法销售,真的是愁死我了。好在曹书记千方百计帮我拓宽销售渠道,帮我卖了1万多元的百合粉、子、土鸡、茶叶等。”河口瑶族乡葱坪村贫困户刘让珍高兴地说。看到自己种养的土货有了销处,刘让珍今年计划在家种6亩红薯、3亩子,养100只土鸡。

金杯银杯不如订货人口碑。如今,曹书记通过他的朋友圈已经将瑶乡土货卖到了南宁广西证监局、国海证券等单位,让更多的城里人品尝到大山里的美食。据初步统计,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一边抓疫情防控战“疫”,一边抓复工复产“带货”战贫,先后带了百合粉25斤、茶叶100斤、子220斤、茶油10斤、土鸡10只、鸡蛋300个、灵芝5斤、红薯干120斤、红薯粉50斤,累计“带货”金额达20300元,实现了战“疫”战贫双赢。

“2020年,我的工作任务是抓产业、提党建、稳扶贫,把群众所想、所求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曹朋说。为了找准适合村里发展的项目,更好地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他一边找企业,定产业方向,一边召开村“两委”会议,选产业项目。4月1日,曹朋带领村“两委”班子及贫困户代表到玉林春茂集团实地考察三黄鸡养殖项目。回来后,他又带领村“两委”班子及贫困户代表实地考察资源黑鸡养殖项目。经过仔细对比,认真研判后,选出最适合瑶乡发展的致富产业项目。

今年3月曹朋任期已满,但他毅然申请连任。他说:“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要用这一年的时间做好更多的事情,用实际行动带领全村人一起努力,攻坚克难,相信美好的小康生活就在眼前。”

SourcePh">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