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沙:坚持绿色生态发展 产业扶贫成绩亮眼

地处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的白沙黎族自治县,是传统农业县。多年来一直承载着保护海南生态的重任,在发展中始终将社会责任担当放在首位,为海南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白沙各族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利益牺牲。加之受自然条件和区域位置等多方面制约,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水平。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去年被列为海南省唯一的深度贫困县。

长期以来,白沙始终坚持以扶贫为抓手,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白沙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探索生态区内农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作为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生态核心区,守好绿水青山是白沙最大的职责,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本钱’和核心竞争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标准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发展是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白沙黎族自治县委书记刘蔚表示,对白沙来说,在推动产业发展上,白沙要紧扣绿色生态理念,突出特色品牌优势,围绕“稳胶扩茶扩药创特色”产业的思路,全面落实好“橡胶十条”,发展好“两个万亩、六个千亩”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形成符合白沙实际的产业体系。

农村致富项目种植_农村种植扶贫新项目_种植扶贫致富

图为白沙黎族自治县委书记刘蔚(中)在白沙农场集团位于细水乡的新茶园基地和绿翡翠合作社“薄沙牌”茶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等地实地查看茶树种植情况。吴峰/摄

调结构转方式打造互补产业保障农民收益

近年来,白沙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了长短期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以保障全县贫困户家家户户至少拥有一种高效特色产业收益。

11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牙叉镇对俄村对俄二队的一片田洋里,看到村民符福云与妻子罗丽英正在他们种植的“朝天椒”地里拔草,当记者走近他们身边时,符福云起身,拍拍双手的泥,走过来微笑地说道,“前两天这块地刚浇过水,辣椒苗长势还可以,现在需要把地沟里的草拔干净,不然会影响辣椒的生长”。

为了不影响他们夫妇拔草,记者便在田埂边与符福云夫妇交谈,倾听他们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外出打工实现脱贫的致富经。

符福云说,家里六口人,父母有病,两个小孩上学,家庭仅靠种植的250株槟榔及200多株开割的橡胶,远远不能够支撑家里的开销。家庭因病和缺乏劳动力致贫,2014年被列为贫困户。

“好在纳入贫困户之后,父母医疗费都能报销90%以上。两个小孩在读小学,政府也发教育补贴,这些都减轻了我们家很大的经济压力。”符福云说,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等靠要”,不能只想着依赖政府的帮扶,要走出困境,还需要自己去“闯”出一条致富的路。

“近几年来,先后到广东珠海、海南三亚等地打工,每月工资有三千元左右。加上家里槟榔、割胶的收入以及父母的低保金,去年12月,我们就脱贫了。”符福云说。

脱贫之后的符福云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去年11月,在政府的号召下,符福云开始种植朝天椒。“辣椒苗、肥料都是政府提供的,政府还组织我们参加辣椒种植培训班。”符福云说,之前家里的1.7亩地只是用来种植水稻,收成仅够家里吃饭,改种朝天椒以后,今年3月份第一季采摘期就有28000元的收入。

“今年第二季我们扩大了种植,加起来有3亩多面积,只要用心管理好,相信这一季收入会更多。”符福云的妻子罗丽英乐呵呵地说,再过几个月,你们来这里就能看到红红的辣椒了。

在白沙,像符福云一样,依托资源优势,在政府各部门的帮扶下,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向亩产要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元门乡福才村的一片“福才地瓜”种植地里,村民王秀荣一边熟练地栽着地瓜苗,一边对记者说,她所栽种的地瓜是传统品种,已种了十多年了,虽然产量低一些,但因品质好,价格也很高,去年仅仅种植“福才地瓜”就有3万多元的收入。

王秀荣所说的“福才地瓜”是白沙县近年来实施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之一。福才村的沙性土壤和气候条件,不仅适合地瓜生长,而且所产地瓜粉糯香甜,深受消费者喜爱。

“每斤地瓜6元左右的价格,一亩下来可以收入6000多元。”站在一旁的福才村村民王诚干也向记者算起了栽种地瓜的经济账。他说,福才村2015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目前全村已种植福才地瓜200多亩。

王诚干不仅自己种植“福才地瓜”,还是“福才地瓜”的代言人。近年来,他通过微店、微信在线上销售福才地瓜,在为福才地瓜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还扩大了福才地瓜的品牌,让福才地瓜供不应求。

而在荣邦乡脱贫攻坚战中,产业脱贫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介绍,该乡充分整合扶贫产业资金,重点在俄郎和光村打造百香果扶贫产业基地,让贫困户全程参与到整个种植、采摘分拣、打包的过程,带动300人次贫困户务工并从中获得收入,已有263户贫困户496人得到百香果产业帮扶。还有不少农户加入合作社种植百香果以增加更多收入,截至目前,为去年贫困户64户226人分红共计27.12万元。

种植扶贫致富_农村致富项目种植_农村种植扶贫新项目

图为白沙黎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胡翔(左二)在荣邦乡听取工作人员介绍百香果种植情况并查看百香果新引进种苗。林燕妮/摄

“作为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的传统农业县,近年来,白沙实施产业兴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大力发展“两个万亩、六个千亩”特色产业,打造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白沙黎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志群介绍说,红心橙就是“六个千亩”特色产业之一,为把红心橙打造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果”,白沙县委、县政府精准发力,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制定产业标准,把控红心橙质量,加快红心橙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去年通过电商平台,红心橙销售额更是达到406万元。目前白沙红心橙种植面积共有7000余亩,带动当地2000多名农户,年产量预计达500万斤以上,已成为白沙重要的扶贫产业之一。

蓝天白云映照,稻谷漫山金黄。11月17日,在青松乡拥处村山上的山兰园里,一片欢腾。当地黎族村民在金黄的山兰稻田里唱着山歌,用黎族最传统、最古朴的仪式,共庆黎家山兰的丰收。

“高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青松乡拥处村黎族村民符农指着满山金黄的山兰稻对记者说,当地黎族村民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种植山兰稻,不用浇水,不需打药、不用施肥,长出的稻米营养丰富,比市面其他稻米要贵好几倍,尽管产量较低,但村民们还是十分愿意种。

农村致富项目种植_农村种植扶贫新项目_种植扶贫致富

图为青松乡黎族村民收割山兰稻后满载而归。李祥/摄

“山兰稻产业作为白沙种植产业一枝独秀,通过政府补贴生产成本、加大技术投入,打造山兰品牌,不断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和高产量增收。”青松乡党委书记符静开告诉记者,白沙的山兰稻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一,其中,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青松乡,种植面积达4100多亩,通过种植山兰稻让村民户均增收1200多元。目前,山兰种植已成为白沙扶贫增收项目的亮点产业之一,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振兴橡胶产业让胶农钱袋子“鼓”起来

“橡胶兴则农民富,农民富则农村强”。橡胶是白沙县最大的产业,也是海南第一橡胶产区。在农民家庭中橡胶种植覆盖率达93%。全县民营橡胶种植面积达63万亩,实际开割面积40万亩,年产干胶近3万吨,农村人均橡胶拥有量近六亩,保有量居全国前列,橡胶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高达70%左右,橡胶产业已成为白沙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近几年来,天然橡胶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极大影响了胶农收入,为解决橡胶收入稳定,激发胶农种胶割胶积极性,白沙黎族自治县创新出台振兴橡胶产业“十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橡胶“保险+期货”和“价格收入保险”扶贫模式。据白沙县金融工作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6月,以南开乡为试点,率先实施天然橡胶“保险+期货”扶贫项目,实现理赔金额50.4万元,惠及贫困户352户。去年,为全县十个乡镇16650吨橡胶购买了“保险+期货”,了结收益总计1292.47万元,按参保总户数12814户(其中贫困户5813户)计算,参保胶农户均增收1009元。今年,为全县11各乡镇2.4万吨,开割40万亩橡胶购买了“保险+期货”和“价格收入保险”,覆盖全县2.4万户胶农。

与此同时,白沙还构建起橡胶产业“统防、统管、统销”三统一体系,这是白沙脱贫攻坚的又一新招。它由“政府搭台 企村共建 稳胶提质 壮大集体”模式,通过政府资金撬动工商资本下乡,实现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最终达到产业兴旺目标。

今年4月18日,白沙黎族自治县橡胶“三统一”体系在七坊镇阜途村启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振兴天然橡胶产业为目标,充分发动村集体合作社作用,促进天然橡胶健康发展,助力白沙脱贫攻坚产业,保障广大胶农利益,提高农民增收水平,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牙叉的果子狸、细水的反季节凤梨、打安的紫玉淮山、青松乡的益智、邦溪的豪猪以及元门的蛋鸡养殖……。近两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村一品”扶贫产业正在不断壮大。

11月18日,记者走进牙叉镇方香村白沙陈富养殖专业合作社果子狸养殖基地。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君打开一个果子狸栏舍门,提起一只果子狸说,像这样的一只老狸可以卖到180元一斤。目前,合作社果子狸存栏4000多只,商品狸年出栏3000余只,远销广东,出口越南等地,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果子狸养殖基地已成为海南目前最大的果子狸种苗和商品狸供应基地。

“陈君不仅自己成为脱贫致富榜样,还为贫困户传授养殖技术,提供就业岗位,带领贫困户和村民共同发展。”牙叉镇方香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宏彬介绍说。

因妻子常年生病,缺乏劳动力,致使家庭经济困难的方香村村民王友民对在陈富养殖专业合作社就业打工带来的利好深有感触。王友民说,“自己在合作社打工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到每月3000元的工资,加上入股分红4320元,一年有40000多元的收入。我现在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养狸技术,等我学会了,打算在家自己也养狸,收入比现在还要高,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农村致富项目种植_农村种植扶贫新项目_种植扶贫致富

图为白沙陈富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君介绍果子狸养殖情况。李祥/摄

据介绍,白沙陈富养殖专业合作社与牙叉镇、南开乡合作,探索出“党组织+合作社+飞地产业扶贫”的创新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合作规模化养殖果子狸的优势,带动周边村庄贫困户发展致富,有效解决南开乡高峰村因地处海南生态核心保护区,无法实施规模化养殖的难题。先后吸收牙叉镇方香村、营盘村和南开乡高峰村贫困户社员172户623人。该合作社2017-2018年共计分红79.8万元。

“青松乡依托优势发展林下经济,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青松乡党委书记符静开说,近两年来,青松乡进一步加快转变生产模式,依托橡胶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种植益智,2013年开始,青松乡不断扩大益智等南药产业的种植面积。先后投入超200万元,截至今年,全乡益智种植面积达3.4万亩,收获面积达1.2万亩,种植收入约1000万元,带动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

如何通过发展产业,为贫困户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并不断提升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十三五”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的牙叉镇对俄村来说,他们因地制宜走出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做好‘山’文章,稳定巩固橡胶主产业、异地发展饲养业、见‘缝’发展种植业、提升发展旅游业......”牙叉镇对俄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红军说起对俄村的产业发展和发展预期信心满满。

陈红军说,信心不仅来自有党的扶贫好政策,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还有对俄村的村民本身。近年来,对俄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思想提升转变很大,昔日“等靠要”,如今是想方设法求发展。经过精准帮扶、发展扶贫产业增效增收,去年10月28日,脱贫攻坚十项指标全部达标,全村正式脱贫出列,全村人均收入为6800元。

农村种植扶贫新项目_种植扶贫致富_农村致富项目种植

图为牙叉镇对俄村对俄二队村民符福云夫妇在他们种植的“朝天椒”地里拔草。李祥/摄

“为巩固村脱贫攻坚成果,今年以来,对俄村两委一班人积极瞄准‘把所联系村建成党建示范村’目标,按照‘党建+企业+贫困户’发展模式,引进社会资源,积极探索生态区内农村产业发展新路。”陈红军介绍说,全村村民已全部回归橡胶主产业,目前村民割胶收入约60万元。同时,发展种植朝天椒205亩,朝天椒产业收入约84万元。引进发展五指毛桃种植产业资金667万元,采取筹集240亩橡胶林下用地入股方式,合作建设五指毛桃示范基地,今年为村民带来54.4万元分红。扩大传味文昌鸡养殖规模,鼓励村民进行林下散养,实现分红13.91万元,村民务工收入26万元。脱贫攻坚12项全部达标,目前贫困发生率为0%。

促进产业融合多元化发展助推产业升级

近年来,白沙积极促进第三产业融合新业态蓬勃发展,做强光伏、电商、旅游、消费扶贫等产业,打造白沙隆基光伏电站、白沙电商产业园、阿罗多甘、五里路茶园等极具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形成以电商物流线上引领、百家集市线下销售的消费扶贫稳定模式。

据白沙黎族自治县光伏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白沙以跨村联建方式建设的邦溪镇大米村、邦新村、南班村,荣邦乡岭尾村,阜龙乡可任村共5个联村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共帮扶189户贫困户,今年1-10月,累计上网电量109.53千瓦时。今年,细水乡罗任村、南开乡牙佬村和革新村、青松乡拥处村和青松村、打安镇南大村、牙叉镇对俄村等七个村级电站,每个项目对应帮扶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帮扶280户贫困户,计划总投资1424.5万元。目前,正按照相关部门要求,加快项目推进,在今年12月10日将七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成并网发电。

依托资源优势,推动“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白沙县通过扶持1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自然村)和6个旅游扶贫示范村(行政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计划投入3197.94万元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目前已投入2800万元。与此同时,利用节假日和“三月三”等活动节点,开展乡村民俗旅游和旅游消费扶贫活动,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逛黎寨、吃村宴、购黎饰、买山货助推当地创收。

牙叉镇对俄村在挖掘2000多亩原始生态林、“对鹅”故事、对俄“冷泉”、观星资源的基础上,与县文体旅游部门筹划打造对俄“天鹅仙境,雨林星空”乡村旅游示范村,实现以“一业(旅游业)带动多业(观光农业、生态养殖业、餐饮业等)”发展。今年5月2日尝试乡村旅游接待了第一批客人。

白沙绿茶是白沙的主要产业之一,推动“茶旅融合”是白沙实施“旅游+农业”促农增收,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又一举措。白沙农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段学俊介绍说,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扶持周边的牙叉、细水、元门三个乡镇农户种植生态茶园1500亩,目前已带动127户贫困户种植茶叶。同时在白沙农场场部原址通过建设生态茶园和精品加工与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利用现有茶园景观、溪流河谷和黎族苗族文化等资源推动原生态茶园小镇建设,计划将其建设成一个集生态茶叶生产、茶园观光休闲、黎族苗族文化体验、乡村养生度假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小镇。农场周边农村的贫困户可以通过到公司采摘茶青增加收入,也可以到茶园小镇销售自己的农副特产品增加收入。

农村种植扶贫新项目_种植扶贫致富_农村致富项目种植

图为村民在茶园采茶

而距离白沙陨石坑旁2.5公里处的白沙五里路茶叶专业合作社有机茶园,依托陨石坑有机茶产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五里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符小芳说,合作社的成员由最初的5户增长到现在的200多户,茶园的规模扩大到了300亩,有效帮扶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另外,广泛吸收贫困妇女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帮助支持更多的贫困妇女脱贫致富奔小康。目前,该合作社正积极探索文旅结合新路径,发展休闲旅游,加快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

“发展产业,不仅能为脱贫攻坚提供持续动力,也是防止老百姓返贫的有效措施。”白沙黎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胡翔表示,近年来,白沙以扶贫攻坚为统揽,以产业发展为抓手,积极探索生态区内农村产业“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因地制宜,依托优势,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变美。尤其是让贫困农民在以产业为支撑的精准扶贫下陆续脱贫,并实现富裕。

据介绍,今年年底,白沙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2788元,较2014年的7902元增长61.8%,年增长10.1%。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33户44121人已实现脱贫10826户44095人,44个贫困村(含14个深度贫困村)已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减少至七户26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5.2%降至0.02%。

来 源| 中国商报

记 者|李 祥

编 辑|吴秀庄

审 核| 吴 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